桓大司马讲三国2《神学破产与三国来临》
2019年8月15日20:00大司马聊文史2群
我现在就跟大家讲一讲这个上古宗教。中国的上古宗教跟流行于世界的萨满教是非常之有联系的,上古宗教诞生于萨满教之中,不但是中国的上古宗教,可以说世界上任何宗教都跟萨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方面可以推荐一本书,米尔恰·伊利亚德《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这本书不好啃,可读性不高,不太友好,但是看完以后能有非常大的收获。
萨满教的概念产生于什么时候,目前没有定论,但是很有可能在七万年前晚期智人产生认知革命开始,从七万年前世界进入冰期,非洲只有少部分地方没有结冰,人类被干掉一大半,只剩下一小撮智人,他们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认知革命以后,对抽象思维,对图形思维的认知力大增,形成了人类文化最初的源头。很有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萨满教的若干概念就已经产生了。当然萨满教在后面的发展过程中,他会受到已经形成文明的那些文明的影响,比如说波斯那边的萨满教会受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后面会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像东南亚的萨满教会受到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后面会掺入一些观念。今天我们能够观察到的萨满,大概比较集中的地方有美洲印第安人、中亚的游牧部落、西伯利亚、大洋洲,东南亚,都有不少,但是这些未必是萨满教原初的状态。
撇去后面插掺入的这些观念,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萨满教有萨满教本身就有的观念,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来,大概能够归纳出二十几条,没确认是元初时代就有的,可能是从智人产生认知革命以后走出非洲之前就有的。因为现在来看,全世界文明都有这一套意识形态的存留,他有若干共享的观念,比如说有一个直通天地的东西,有可能是一棵树,有可能是一座山。又比如说巫师可以借助动物到达天上,这个我们都有很多这种艺术品。跟我们今天相关的一点,祖宗可以帮助巫师通天,这也是全世界萨满教普遍存在的一个概念。
虽然说这些二十几组概念,在各文明都会有一些痕迹,甚至在各文明的发展阶段都会产生推力,但是对中国文明推力最大的,是祖先可以帮他的后人通天,并且向天祈求福祉这一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大概5000年前,在辽宁红山文化,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就已经开始有祖灵崇拜。一般表现为把多种形式的陶器集中放在一个墓地那里,而且确认这个墓地是出自一个家族的墓地,通过这种祈求祖先帮忙的方式,来让自己的意图被上天听到,从而满足自己的要求,这个是中国特别突出的一点。那么接下来就会造成什么呢,就是中国进入文明的方式,就跟祖灵崇拜有很深很密切的关系。
后面发展成,从陶器发展到玉器,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越来越高,供给祖先的供品也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多,从杀动物到杀人。最后到中国商朝左近形成了一种商朝的祖先为至高神,把其他部族,要不就杀掉他的首领,换上自己的子孙,要不就跟这些部族联姻,要不就可能是收这些部族的首领做干儿子,就是我虽然不是商王祖先的儿子,但是我自己认同是他儿子,商王的后代也可以是干儿子。通过这种形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血缘组织,商王是大巫师,大贵族是中等巫师,小贵族是小巫师。
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神话有一个特点,多神教的意味不浓,虽然说甲骨文里面来看有风神、雨神什么的,但是存在感不强。创世神话没有见过,至少占辞里没有见过。当然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创世神话,但是我至少发现创世神话在中国上古时代不太重要,上古时代重要的是各家的祖宗。他们都认为这些被供奉的祖先肯定一开始是萨满,然后因为他们的祈求应验了,或者说一些别的原因,他们的子孙成为了贵族,这些祖先肯定是萨满巫师。大家就比较强调这个祖先的神力。很大程度上祖先替代了多神教,没有走向多神教的话就更加难以走向一神教。
商王的祖先是最牛逼的,商王通过祭祀自己的祖先,可以向祖先提要求,比如说你保佑我这场战争胜利,你保佑我们风调雨顺,各地的小巫师小晓首领啊,要敬献大量的物资给商王让他去祭祖。商王祭祖祭完以后,商王还可以帮别人祭,比如说我希望我的部落怎么样,商王也可以帮忙。大小贵族给商王大量的物资,商王给他们祝福,以这种形式来维持政权。
所以商代中国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形态,夏朝有没有,目前还在争论中,我其实倾向于应该有,但是因为没有出土当时的文字,这个不能够一口咬死,有待证明。但是即使有,他也会跟商朝的运行方式一致,因为从新石器时代到商朝,他的祖先,萨满巫师越来越牛逼,并且成为意识形态的黏合剂,成为共识,是有这么一条清晰的线路的。所以传说中的夏朝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就从商朝开始。
我刚才说,商朝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周朝消灭商朝以后,这事情就不好办了,为什么不好办呢,因为周朝本来就缺乏宗教建设。他是个比较穷逼的部落,意识形态方面不行,也缺乏让大家认同他祖先的实力和传统。大家已经都认商朝的祖先了,现在要转过来认你们周部落姬姓祖先,大家不愿意。意识形态必须大家愿意才能生效。然后怎么办呢,周朝说我也捧商朝的祖先,中国古代说的上帝、天帝,说天帝还是商朝的祖先,但是因为他的后人不怎么样,所以天命就转移到我们身上。
这其实是给自己埋雷,宗教方面一定要斩钉截铁的话,才容易让大家遵从,像这种没有特别固定的规则,你说谁有德天命就归谁,那等你周朝的实力衰微了以后,别人都可以说他有德对吧,所以之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上古的这个基于萨满教的祖灵巫师的崇拜就陷入了危机。
大家都说我有德啊,秦国说我有德,齐国说我有德,晋国说我有德,怎么判断谁有德呢?靠实力。所以宗教就蜕变成了一种弱肉强食的规则,并且还为他背书。当时产生了很多人间英雄挑战天帝的神话,并且有些英雄还赢了,比如说后羿射了九个太阳下来。所以这种神话其实是商周以来,天的秩序崩溃,然后招致了其他部落或者其他国家的挑战,在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反应。
后来在这种情况下礼崩乐坏,礼崩乐坏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宗教危机导致的信仰危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时候儒家要重建这个宗教体系,把宗教元素义理化①。商朝的始祖的天,在周朝大家已经不认了,周朝说的谁有德就把王位给谁的天,被那些霸主或者说被那些蛮族利用,这些不行,然后儒家就开始把“天”跟自己的理念结合起来,给自己背书。比如说,孟子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本来在商周时代没有这种说法,不是说老百姓的意见就是上天的意见,没有这个说法,但是儒家就制造了这个说法。
所以儒家对天意的义理化,其实就是后面天人感应的基础,把天的权威和人世结合起来,一方面它可以对人世有一些保障,就像那种战国乱世,杀人严惩,这种情况下,我引天命来保护人民,统治者会有所敬畏,这个是有效果的。但是同时这个消极效果,就是因为天跟人世结合的太紧密,并且反应人世反映得太及时,比如说人间怎么样,天就要怎么样,这种东西容易让天的权威破产。
到了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焚书坑儒,上古的典籍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秦朝民间的典籍全部收上去毁掉,只在国家图书馆存了一份,供统治阶级,就是供秦王和他的大臣阅读,就只有他们可以读,人民不可以读,他们其实有时候还会读读儒家的书,会读读百家的书。后面项羽一把火,把剩下的也烧掉了。所以典籍遭遇了浩劫,主要是秦始皇,其次是项羽。在这种情况下,后面很多经书都年纪比较长的儒生,生活过那个年代的儒生凭借记忆默写出来的。所以很多原来的儒家经典以及上古宗教文献就失传了。
但是有一种东西没有失传,就是阴阳家。因为秦烧了那么多东西,他单独不烧教人种田和占卜的这些书,因为这个他也需要。所以他没有烧阴阳家的书,就导致秦以后,百家复兴都染上了阴阳家的色彩,因为其他家的典籍都被毁掉了,只剩阴阳家的书大量保存。那么其他家的哲学家自然会去参考阴阳家。所以让儒学增加了“神性”,原来神性已经比较弱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又增加了神性。
然后结合儒学自己原本把天和人拉到一起的这个做法,董仲舒就产生了谶纬儒学,也就是汉朝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个谶纬儒学是怎么说的呢,就是说皇帝是天之子,所以皇帝是神圣的,这个是帮皇帝站台。但是同时,皇帝也不能乱来,如果乱来,天会惩罚你,你如果当皇帝当的好,天会降祥瑞,你如果当的不好,天会降灾异,如果这样的灾异,你还不警醒,那天就会改朝换代。
这种谶纬儒学能够上台,是汉武帝需要神圣的护身符,因为汉朝启自布衣,像刘邦这样的人,他虽然也编了很多神话,说他是赤帝的儿子,但没有让人信服,你说他们刘家就靠武力打的天下,靠武力打天下,单靠暴力镇压是难以维持统治的,还必须有一套意识形态。董仲舒的这套意识形态,其实就帮了他的忙。但是同时董仲舒对皇帝的节操是一点都不信任的,所以他留了后门儿给儒生操作。如果你皇帝干的太差了,天就要惩罚你,那天意由谁来代言,有儒生来代言。
所以当汉武帝胡作非为,搞得天下户口减半以后,很多儒生就开始向朝廷上书,你们刘家不行了,应该退位让贤,然后会引一些灾异,说这是天意,你们刘家搞社会搞成这个样子,你们应该让给别人。不断的有儒生上书,汉昭帝的时候有眭弘,汉宣帝的时候有盖宽饶,汉哀帝的时候有甘忠可、夏贺良,这些方士都上书了。汉哀帝还搞了一次禅让,只不过是禅让给自己,因为他们刘家是尧帝之后,然后汉哀帝禅让给陈圣刘太平皇帝,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改了姓氏改成陈氏,因为陈氏是舜帝的后代,就相当于尧禅让给舜。
但是这些都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并且汉朝的汉武帝乱搞以后,他的声威是大大地下降。所以到了汉末,大家就都觉得王莽不错,大家觉得把王莽推上去,一切社会问题自然解决。那就是大家对儒家经书描述的一种迷信,只要是禅让给了圣贤,天下自然大治,不考虑其他因素,大家有这种迷思。
所以王莽的上台其实是很合法的,是非常之合法,基本上是天下推戴上去的。只不过他后面没有做好,失败了,然后被刘秀污名化了,把他这个禅让说成篡位。他其实真不是篡位,真就是禅让,大家推举。
但是我们也知道,王莽没有干好,反而干得天下更加大乱,他基于这种原教旨儒学的这种做法和不顾现实情况一意孤行地用强制手段强推。嘴里说儒家,实际手段比法家还要法家,搞得天下大乱,所以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就趁机把禅让这件事情污名化。就说你们看,你们要禅让吧,禅让出来这么一个玩意儿,所以说禅让,它就不好,不要再提禅让,有这么一个理论建设。
所以之后的知识分子就没有办法追问政权的合法性来源,追问皇帝的合法性来源,从刘秀以后,就是刘秀发挥了非常大的消极作用,从刘秀以后,大家不敢再说你皇帝干的不好,应该滚蛋,不敢提这茬了,只能说这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的这种苟且的行为。就是说,我明知道走下去是一条死路,但是我通过努力,让这条路走得更长一点,让大家多活一段时间再死,以及死的时候不要那么痛苦一点,儒生和大臣只能干这种事儿。
同时刘秀为了避免谶纬被儒生使用,刘秀就自己垄断了谶纬。因为刘秀他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个太学生,他是懂儒学的,而且有一定的水平。所以刘秀他就说由他来当教主,就是由他来解释谶纬。比如说天降灾异,本来是应该皇帝反省的,刘秀就把三公罢免了事,由三公来应这个灾异。皇帝又政教合一了,刘秀通过这个手段让自己既是皇帝,又是教主。
政教合一以后,其实儒生对东汉皇帝的制约力就下降了。所以后面的东汉皇帝,很多胡作非为,大家都没有办法的。有时候皇帝小,来不及不胡作非为,跟皇帝一伙的外戚和宦官就胡作非为,大家是没有办法的。另外,当谶纬儒学被皇家垄断以后,它就陷入了没落,学术政治化以后,学术就死亡了。
它的没落经过了几个步骤,在西汉的步骤,咱们就不说了。到了东汉以后,第一个就是一说之变,就是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都对儒学有一定的造诣,等他们死了以后,后面的小孩子皇帝其实也不怎么懂儒学。所以儒学没有了教主,其实有教主也在没落,但当没有教主以后大家就开始一说,解释经书特别主观,一些很奇葩的观点就开始流行,这叫一说。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到汉安帝,他不但儒学不好,他还对儒学不友善,导致汉朝官方办的太学没有出色的老师,然后学生也不愿意学习,都在里面拉关系,这叫浮华之变。
所以这种基于今文经学的谶纬儒学,逐渐破产了,它的对立面,古文经学逐渐兴起,也就是东汉后面的很多那种累世官宦的家族,那种四世三公的家族,有很多是古文经学家,他不是汉朝官方推崇的今文经学家,或者是古今融合的那种古文经和今文经融合,单纯的今文经学好像已经没有了。谶纬儒学其实已经破产了,让位给古文经学了。
最终导致谶纬儒学破产的事件,就是党锢之祸。稍微有良心一些的知识分子官员在抵抗皇帝以及皇帝合伙人的暴政的时候,被皇帝和他的合伙人宦官残杀了许多,然后皇帝并没有遭到报应,宦官也活得好好的。这样导致全社会对原来谶纬儒学残留的信仰也全部破产了。
这种破产以后就是古文经学大行其道,今文经学家很多很有社会政治责任感的,虽然他理论建设水平不高,而古文经学家,一般多才多艺,但是他更加愿意自保,就更加倾向于自保,没有那么强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所以当党锢之祸以后,古文经学家就更加的风行天下。大家对汉朝,对东汉政权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我就不忠君了,这君不值得我忠啊,我就重视儒家的伦理——孝,我以发展家族为主。因为谶纬神学灭亡了,所以原来基于谶纬神学的忠君观念也就没有了。这样的话,社会的这种黏合剂没有了,自然就陷入了思想的混乱,思想的混乱也就促成了天下的混乱。
伴月小仙 注:
①【义理】(百度百科)
1、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
1)《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2)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
3)《魏书·崔浩传》:“作者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
2、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1)《汉书·刘歆传》:“及 歆 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2)三国 魏王肃《<孔子家语>序》:“自 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 郑氏 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3)《北史·隐逸传·徐则》:“先生履德养空,宗玄齐物,深晓义理,颇味法门。悦性冲玄,恬神虚白,飡松饵术,栖息烟霞。”
3、称 宋 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1)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有急求义理复不得,於闲暇有时得。”
2)《二程遗书》卷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3)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 宋 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4、文辞相关
1)晋葛洪《抱朴子·钧世》:“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於差美。方之於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
2)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
5、犹道理
1)宋 苏轼《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
2)《水浒传》第三六回:“ 赵 家那廝是个刁徒,如今暴得做个都头,知道甚么义理?”
3)郭沫若《鸡之归去来》:“那H老板娘是讲义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