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商报刊登了一则新闻:重庆452路公交车到终点站时,驾驶员发现车上还有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4岁。通过询问,原来是孩子的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已经第四次让哥哥带着弟弟去坐公交车了。
他们认为,已经给孩子手腕上佩戴了儿童卫士,可以用手机监控位置就放心了。孩子年龄那么小,为了培养所谓的独立能力,这样的做法到底对吗?
孩子独立与否,与父母确实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今大部份还都是独生子女,过分保护型的教养方式,确实会让孩子一直“长不大”。想多的大部分都是妈妈,恨不得把孩子一直都护在自己的羽翼下。
我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差,以前没有这方面的强烈意识,总觉得还早。所以在身边有小孩一二年级时,就能够一个人在家呆着、并自己煮面吃的时候,我的孩子直到读四年级,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而且要为他备好饭食。
而独立型孩子的母亲,又大都自诩自己神经大条。每路遇这类型的妈妈,向她们取经,她们总是会说:“想那么多干嘛?”或者说:“哎呀,没办法,我们很忙,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只好让他自己做喽!”
还有一种家长,是的确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为了锻炼孩子,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去尝试的。
比如他们会专程带孩子去超市,给一张清单,让孩子自行采购,控制资金范围。或带孩子先坐一段短途公交,告知注意事项,熟悉了再让他自己来回。孩子在洗碗扫地的跃跃欲试阶段,就鼓励、放手让他去做。
有位家长就曾对我说:“孩子刚开始洗碗时,哪里会洗得干净呀?不过我还是狠狠地表扬了他,然后趁他睡觉时又拿出来洗了一遍。他现在还很爱洗呢!经常帮我洗碗!”
她的这种做法,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当孩子的劳动得到了肯定,当然会越做越来劲。
我频频点头之际,羞愧地想起,幼儿园时,自家孩子也很想洗碗,那时就用塑料碗玩具让他“洗碗”。他洗得可开心了。一年级时,他提出要洗“真碗”,我也让他去尝试了。
可是由于家中洗碗池较高,他需要站在椅子上,整个人往前扑,椅子很有外滑的危险。于是我就劝他长高一点再洗。然后可想而知,等他长高了,再叫他来洗时,他已经百般不愿了。
那时我怎么就没想到,要采取措施让椅子不外滑,好维护他的积极性呢!大家可别步我的后尘啊。
但同时我也觉得自己要是神经大条一些,就让他站着这么洗了,万一摔倒的话,后果也会很严重。
可别说这是“杞人忧天”。以前租住的房子附近,就有一位邻居的女孩,从小就很独立。父母经常让她一个人在家里呆着,饿了都能自己解决。被其他家长一夸,父母两个在言谈间也甚是自豪。
二年级时,有一回孩子倒开水漫不经心了, 不小心往旁斜了一点,水滴溅到杯子外沿,烫了拿水杯的左手。情急之下,她把水壶一扔,壶里的水又喷到了身上、腿上,烫伤一片。待她父母接到电话赶回家时,时间已不可逆转,伤害不能再收回。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惨重了。
再回到上文新闻中提到的两孩子,他们自己坐公交车来回,父母又未在站台等候,未免年龄也太小了。当然,出意外的只是少数。倒霉的事并不一定会轮到自己。
但是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的啊,不说横穿马路时,有那么多车辆在来来回回,存在着那么多的安全隐患;就说在公车上,也难保证所有人心地纯良;更何况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拐卖分子。即使他们手上带着儿童卫士,恐怕出事时候,就真的太晚了会来不及挽回。
适当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是正确的,他们的做法到底对吗?你敢不敢?!这个问题太有争议性了。我觉得,这真的是要有一个“度”的。
我们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独立性,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结合他们的兴趣,逐渐地放手,循序渐进,再放他彻底独立。假若超出孩子的能力,给予太“惊险”的锻炼,是否也是一种“拔苗助长”?
这样孩子的心里,想必也会种下深深的恐慌吧。在本需要监护的年龄,自觉没有人保护的情况下,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否也会缺乏一种本该稳定的安全感呢?
做为家长,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摸索前进中,下意识地提醒自己无需“过度保护”,也无需“刻意地过分培养”,与他们共同成长。
正如等待一朵花开还需要时间的,我还是喜欢这句话:“孩子,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