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定义规范》
上节我们深入分析了痛点产生的原因,并规划了阶段式的整体解决方案,主要是:从管理组织规范->数据定义规范->建模规范->研发规范->规范化推进 分步骤有序建立数据规范并落地。接下来我们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管理组织规范”已经在上节阐述了其必要性和职责范围,本章节就不再赘述了,本节重点放在“数据定义规范”这个环节。
数据定义规范的作用是使得数据在定义上进行规范,各个业务线对该规范达成一致,来更好的进行数据的管理,加速数据定位,消除数据的二义性。
举个例子:数据仓库存在如下两张登录表login_1,login_2,其中两张表均有login_num 这个字段,我的业务需求是按用户名来统计每天的总登录次数,那么我到底是使用login_1还是login_2呢?或是我能直接取已经存在的login_num来作为我需求中需要的指标值吗?不能,因为我所看到的表名称是不规范的,且login_num这个字段到底代表什么含义,也是缺失的,这就是表和指标不规范带来的无法快速定位需要的数据,数据二义性的典范。
整个数据定义规范分为两块:表的规范化定义和指标的规范化定义
1.表的规范化定义
如上面建设的login_1和login_2,有可能是代表了重复建设的两个表,也有可能代表着不同业务的登录表,或是其他的情况,那如何通过规范化来区分这些情况呢?经过研究,我们的表名称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组合: 表名=主题域+自定义+更新频率:其中主题域、更新频率为有限集合,使用数据字典维护,最终可自动生成表名称;
A. 主题域:
在阐述主题域之前,先说说主题的概念,主题主要是将经营的业务数据进行综合,归类和分析的一个抽象概念,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面向主题组织的,每一个主题对应一个分析的领域,比如打车业务中,“客户行为数据”就是一个主题。
主题域就是紧密相关联的主题的集合,比如“客户行为数据”主题和“客户转化数据”这两个主题都在“客户数据”这个大的主题域下。
主题域的划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法:
(1)按照业务过程划分:按照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将业务按照模块垂直拆分成几大主题域,而每个主题域又可以拆分为多个主题,其中主题域,以及主题域和主题映射关系,均可维护在数据字典中。
(2)按照功能块来划分:比如短视频app中的“聊天域”,“广告域”,其中“广告域”下面又可以分为“流量分析”,“客户分析”等主题;
(3)按照部分来划分:按照部门职责来划分对应的主题域,比如“技术域”,“销售域”等;
建议采用按照业务过程来拆分主题域,这样表名带有主题域信息,就能知道该表所属的业务范围了,为了防止表名称过长,表名里面携带主题域的缩写信息,而对应的主题信息作为表的附属信息,通过系统记录到后台中进行维护。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业务在不断发展,主题域在初期划分的时候很可能不是一个完整全面的集合,这个可以后期进行迭代升级补充即可。
B.自定义:
除了用主题限定表名称外,还需要额外自定义信息来补充表的含义,自定义部分是区分同一主题下不同表的业务意义的,所以这块需要凸显出表的业务含义,如user_login_log表,表示用户登录日志,admin_login_log表,表示管理员登录日志。
自定义标签名命名规范遵从DBA发布的库表设计命名规范:表名使用小写字母,“_”分割,不超过16个字符,使用名词且见名知意。不使用temp、old、new等带有误导性的关键词作为表名的一部分。
C.更新频率:
在数据字典中可以维护其表的更新频率全集,如:按小时更新的,则表名后缀为hour,按天更新的,表名后缀带day。
以上就是表名称的规范化的制定,有人会疑惑:表名称规范对应的3个部分,其中主题和更新频率是数据字典维护的,用户直接选择的,但是自定义部分仍然会存在用户定义成login_1,login_2,仍然会存在歧义和重复,对于这个部分,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来规避:
(1)对规范化定义在各个业务组进行宣讲,各业务组leader对组员进行规约,在理解上达成一致,尽可能规避风险;
(2)通过自动化手段检测和约束自定义表名称的规范化:如维护一个黑名单,不允许出现_1,old 这样的短语作为表名称的一部分;
(3)在流程上增加审核机制:对新增的表由数据管理组人员统一进行审核,通过后再在线上环境进行创建;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可有效规避表的不规范问题,整个过程涉及到的人员和环节较多,所以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最终达到规范化的目标;
仍然以电商领域为例,我要创建一个用户基础信息表,且按天更新,则定义的规范化表名称为:
acct_baseinfo_day,其中acct表示客户主题,baseinfo为自定义,day为更新频率。
2.指标的规范化定义
数据指标是指在业务中将某个事件量化,数字化来衡量业务的好坏,揭示出产品用户的行为和业务水平状况,指导我们的业务运营,如在某款打车APP应用中,日活作为一个数据指标, 表示一天内日均活跃去重设备数,日新增注册用户量指标,则统计一天内安装应用后,注册APP的用户数。
为什么要进行指标的规范化定义?主要是为了防止指标的重复性建设和二义性,如在最开始出现的例子中,数仓中的两张表login_1,login_2,均有login_num这个字段,但是login_num到底代表什么业务含义,是否重复建设的,这些都不得而知,所以我们需要从指标的定义上面来制定一些规范,遵循这样的规范后,可以有效控制指标的重复建设和二义性问题。
指标是依附于数据表而存在的,并且指标也是从数据表中统计而来,通过对已有的指标进行分解,我们发现每个指标都可以按照业务限定+统计粒度+统计周期+原子指标进行分解,这4个部分均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来用数据字典进行维护,数据字典作为有限集合,可以很好的统一指标的定义,通过这种结构化指标设计来消除二义性,统一数据口径:
从业务角度来分析这4个部分,举个例子:在打车APP场景下,统计华中地区每个公司日活指标
A.业务限定:
表示该指标统计的业务范围,例子中的“华中地区”即为业务限定;
B.统计粒度:
即统计的维度信息,例子中的统计粒度为“公司”维度统计;
C.统计周期
统计周期可以为按日,按周,按月等,表示该指标的时间属性,例子中的统计周期是“按日”;
D.原子指标
原子指标表示不可再进行拆分的最细粒度的指标,例子中的对应的原子指标为“活跃数”,在算法上表现为APP用户去重计算所得;
回到上面的例子,采用这4部分进行拆解后,该指标经过规范化定义为:华中地区_公司维度_按天_活跃数,在开发人员通过系统平台添加这种规范化指标后,并和规范化表中的字段列进行绑定后,那么数据分析人员在使用时就能快速准确定位到该指标,数据开发人员在进行开发时候也能知道系统中已经存在该指标,也就不会再进行二次开发了,即使开发人员在定义指标时候没有查重,其在平台上添加的时候,平台会进行检测,发现已经存在一样定义的指标,会拒绝创建该指标。通过这种方式来保障指标的规范化。
以上为数据规范化定义的内容,主要包含数据表的规范化定义和数据指标的规范化定义,我们来回顾下重点:
(1)数据表的规范化定义:表名=主题+自定义+更新频率:其中主题、更新频率为有限集合,使用数据字典维护,最终可自动生成表名称。其中自定义部分要契合业务含义,不能随意填写;可以通过文中提及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来规避乱建的风险;
(2)数据指标的规范化定义:指标= 业务限定+统计粒度+统计周期+原子指标,4个部分均可以采用有限集合进行限定,可通过平台自动检测等手段避免重复建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