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信》,除了开头一段交代,接着就是全文展示陌生女人的信,读的时候,几次冲动,想翻到最后,看看这位不具名的作家什么反应。但忍住了。
他全身觳觫一怔:他觉得,仿佛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股股穿堂冷风从另一世界嗖嗖吹进他安静的屋子。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结尾就这么简单,就这样戛然而止,一个“百感交集”就交代了?
反复读了几遍,觉得茨威格真是吝啬,为什么就不能以他那支最善描摹内心世界的神奇的笔,也把那个风流作家的内心细致袒露出来呢?
“仿佛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股股穿堂冷风从另一世界嗖嗖吹进他安静的屋子。”另一世界,从此这个作家会有所改变?从此心里会装有那个女人吗?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他能想起她多少?他会后悔没有认出她吗?
茨威格是我尊敬崇拜的奥地利作家,这样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书信形式的小说,塑造这样一个痴情的女人,以这样简单的结尾结束,他要传递什么呢?
朋友读出了茨威格的悲悯。为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悲悯,为女人对一个从没有真正凝视过她的男人守护一辈子,耗尽心力、辛苦短暂的一生悲悯。
或许,还有一层悲悯,是对这个不具名的作家,对他只顾贪欢不付真情,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真情而悲悯。他一直被爱着,被陌生女人爱得如此深情,可他一直不知道,收了十多年的生日白玫瑰,他都不知道是谁送的。他同样是一个悲剧。
陌生女人心目中的那个没具名的作家,仿佛就是他心中的神,陌生女人的这封信是她对神的忏悔。那么,作家会忏悔曾经对她的轻慢,忏悔对一个视他为神的女人的玩弄吗?
这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爱情的悲剧似乎更能触动读者的内心。《海的女儿》中美人鱼为获得王子的爱情,放弃了海底自由自在的生活和300年长寿的生命,把美妙的嗓音割给恶毒的巫婆,忍受住把鱼尾变成人腿后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当她踩着每一步的疼痛,迈向王子,当她看着王子走向公主时,有着怎样的忧伤和凄凉。最后化成海上的泡沫。
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里克莱尔在离开苔丝许久之后感到悔恨,他想起结婚当晚苔丝看他的表情:“仿佛他就是一个神”。而后来,为了和克莱尔一起,苔丝杀死诱奸过她、纠缠她的亚力克,苔丝被判绞刑。又一个女性的悲剧。可是苔丝对克莱尔的爱最终换回了克莱尔的忏悔和觉醒,至少他们在一起有五天的幸福生活。
宝黛的爱情如此,林黛玉的心中只有宝哥哥,只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的身上,而贾宝玉却是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控的男人。
前一段时间,cctv-1黄金时间放电视剧《楼外楼》,楼外楼大少爷不喜欢从小订婚的未婚妻春贤,结婚当天一大早从窗户跳出逃婚,一逃就是几年。春贤居然愿意独守空房,等他回来,把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这难道不是一种信仰?此时已是民国时期的中国。
为什么 小说中总不缺少这种为爱情奉献一切、牺牲一切的女性形象。而且基本上是男性作家所写?我不敢揣度,或许男人的心里愿意看到女人如此痴情,即使苦恋一辈子毫无结果,也在所不惜?
像《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这个女人这样的表达,确实少见,这就是这部小说之所以风靡的原因之一。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有时觉得这个女人的不幸是她“活该”,虽然她在信中反复强调说,她不怪他,她很幸福,她感激他……可哪有这样为了一个男人,放弃一生的许多可能,倾尽毕生全力付出一切的事情?这不过是把世俗中的某个具体的人当做“上帝”一样奉献一生的事情。我的揣测,那只是茨威格的幻想吧,茨威格把小说中的那个男主角设置成一个作家,只是偶然?
现实中茨威格也收到过不知名的女人的来信,他就是以此为基础,突发灵感而写就此小说,有些评论甚至说这篇中篇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的“自传小说”。
然而,我又不愿相信这是他的自传小说,我想起他生命终结的方式,他是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两人一起服毒自杀。是什么可以促使两人一起自杀,没有灵魂上的相通,没有那种“你是我的一半,我是你的一半”的真挚爱情,那是不可能共同赴死的。
可是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一半呢?既然是一半,必定是心有灵犀的啊。
歌德早就说过:“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爱你,以我整个的一生,无论你认识我与否,无论你在我身边与否。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也会感到寂寞,疼痛。但我以我的方式爱你。这已然成了我的事,与你无关。
茨威格的这篇小说很完美地在诠释这句话。或许他以极端的方式提醒,珍惜有缘人,珍惜爱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