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什么事关键?
科教兴国,是重大战略之一。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国家、社会、企业,甚至老百姓,对科技和教育这么重视。
教育为株、科技为花、发展为果,单这三者论,应该就这么个逻辑。教育是国之大计,这个不多说。这里单说科技。
我们都知道,16、17世纪的欧洲率先孕育出了近代科学。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
科学的孕育,是有逻辑的。个人认为,思想的变革和启蒙是前提。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恰恰承担了这个角色。西方哲学得到同步发展。这为西方近代科学的萌芽准备了土壤。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元、明两代。
当然,我们中国对近代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和参与。李约瑟就认为,将现代科学所有成就都归功于欧洲,认为中国和其他东方人对此毫无贡献,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
在古代,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是形成了一大批成果的,很多领域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这里不多说,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一些。但可惜没能成势。
宋代的中国,发展达到一个高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很多领域出现了变革迹象。当然,后来改朝换代,这一态势没有延续下去。转折点应该就是元朝。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与清朝一样,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有优点,但同样有缺点,有局限性。主观上,缺乏发展科技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驱动力。
明朝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到了清朝更是达到了顶峰。客观上,又堵住了与世界的交流融合之路。
这个话题比较复杂,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赘述。
为什么说这些?
就是文章标题提到的,科教兴国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之一,思想文化和哲学的支持。当然,还包括经济发展的倒逼、社会制度的跟进,甚至战争的催化,等等,不同的视角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是可以理解的,本来就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我们讨论的,就是何为关键所在,应当关注什么。
第二个关键是什么?人才。
无论干什么事情,人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
纵观估计中外科技史,人才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巨匠”,更是能够推动科技实现颠覆性突破。
在中国古代,像鲁班、张衡、蔡伦、祖冲之、毕升、沈括、徐光启、宋应星……都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一些先进科技人才、“巨匠”。
1590年,伽利略实施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他还曾自制天文望远镜、证明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可以说,伽利略他开创了“实验科学”先河。这个影响是巨大的。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论述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这两个是比较典型的。
近500年来,西方科技人才辈出,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引领了三次工业革命。遗憾的是,中国全部错过。
尽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以及是否到来还有争论,但很多专家认为,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等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其实,无论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与否,各国竞争已经展开。这次,中国已经进入竞赛轨道,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表面上是科技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比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对人才一直非常重视。近200年的历史,已经深深地教育了中国人民,对人才和科技的渴望已经融入中国人血液。
建国伊始,党中央迅速展开了国家人才战略的规划酝酿工作。
毛主席从革命战争年代就重视人才。1949年9月19日,他邀请程潜、张元济等人同游天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界,新中国欢迎愿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各类人才。
1951年8月,周恩来总理提出,“我们要建设,干部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培养技术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关键”。
1953年5月,刘少奇提出,“现在的知识分子不是太多了,而是根本不够,专家太少,技术人员太少”。
1956年1月,毛主席又指出,“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的人才战略思想。
新中国既有态度,还有实实在在的行动。1949年12月,专门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众多海外爱国学子,纷纷响应号召,有的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甚至克服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
在这个时期,我国学术界可谓群星璀璨,华罗庚、钱学森、师昌绪、邓稼先、梁思礼、朱光亚、赵忠尧……
从国家领导人,到科学家,到老百姓,都在“勒紧裤腰带”建设国家。
很快,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简单一梳理,就会发现,基本上每年都有重大科技成果推出。
有研究表明,新中国仅用了20多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强国之一。
到1980年,中国工业规模已超过老牌工业强国英法两国,直逼当时的西德。
1980年,世界银行代表团第一次到中国考察后声称,中国“几乎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建成”。
这是个多么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国家一直重视科技的发展。很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中国目前是全世界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202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占到全球的35%,超过了2到10名的总和。
当然,农业领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2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3.2%。
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我们人才资源总量已达到2.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多年居世界首位。
当今的世界,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背后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国家,为了阻止中国的崛起,把对中国科技企业、涉华科技人员作为打压重点,无所不用其极。这恰恰说明了人才的重要。
简单来说,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第一个关键因素,在当今应该已经不是难题,符合当代科技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和哲学体系已经形成。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
科技强国,人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