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认为外向型人格更受欢迎,因为外向型人思维活跃,他们普遍擅长与人交流,喜欢社交,性格开朗,善于表现自己,会处理人际关系。
内向型人格则温和内敛、更喜欢独处,安静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到放松,也更容易专注。他们关注内在的体验和感受,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有更深的感知。
其实,内向和外向只是我们性格的属性,各有优点,并没有哪个更好。不要让认知偏差阻碍了我们的判断。
01 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区别
在《原则》这本书中,达利欧关于内向型和外向型人格,主要是从他们的能量来源、行为偏好以及与人交往的方式等角度进行论证的。
首先,内向型的人通常更聚焦于内心世界,他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思想、记忆和经验。
他们更喜欢独处,倾向于深入思考,而不是与他人交流。内向型的人在社交场合可能会感到有些不自在,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恢复精力。
之前看过的一篇报道,在全球范围内有接近70%的成功人士都来自于话少的内向者,像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股神巴菲特、牛顿、贝多芬、达芬奇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内向型的人不善于社交或没有朋友,只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少数亲密的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中投入更深的情感。
相比之下,外向型的人则更聚焦于外部世界,他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与他人的互动和相处。
外向型的人喜欢社交活动,善于表达自己,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在人群中通常表现得更为自在和活跃,能够从社交中获得能量。
我们能够数出来的外向型名人也很多:苏格拉底,撒切尔,乔布斯,李斯特,毕加索等等。
外向型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和领导力,能够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
02 内向和外向型人的特点
内向型和外向型人的差异并不是优劣之分,而是不同的特质和偏好。
美国哲学家、作家爱默生说过一句话:“不要试图让每个人都像你一样,一个你已然足够。”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限量版,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自己接纳自己就是最好的自我认同。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以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认知和成长,逐步拓展自己的舒适区,提升自己在不同场合下的适应能力和表现水平。
除了内向和外向,还有内外向混合性格的人,我觉得自己就属于混合型性格的人,我有喜欢热闹的时候,也有想要宅一段时间的需求。
比如今年我就好想参加一些线下活动,也恰好之前上课的心理培训班在做线下沙龙活动,我很感兴趣就报名了。
关于内向型和外向型人格,其实是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理解和接纳彼此的差异,以更好地求同存异,实现共同的目标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