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条很严肃的朋友圈,内容大体意思是:优质的成年人不需要无用社交。
自从他工作之后我就没有和他联系了,认识他是在大学,我和他一同竞争广播站站长一职,我落选了。
那天,他买了一杯热奶茶给我,告诉我他虽然竞选上了站长,但心底里认为我比他更合适这个职位。他的语气和气质是那么相同,都是如此温柔。
虽然知道他是在安慰我,但那一段话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温暖,大到能和自然界抗衡,大到寒冬在一瞬间消失不见,剩下心底一股暖流。
那时候,我以为优质的成年人就像他一样——永远善良,永远为他人着想。
“没关系啊,等你毕业了,我再接你班好了”我回答。
但没有等到他毕业,他又竞选上了学生会副主席,他说学生会的工作太忙,把站长的位置传授给了我。
我问他:“为什么选择放弃广播站而不是学生会?”
他回答:“广播站基本上贯穿了我的整个大学生活,我对它有很深的感情,但我还想继续学习和进步”。
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优质的成年人常会做出取舍,该选择的时候,不能全凭自我感情,还要权衡利弊。
从那之后,我们很少见面,我忙着社团的事,他忙着学生会的事。只有举行大型活动时,我们才会在排练现场发现彼此忙碌的身影。
“要想成为优质的成年人,一定要经历少数人才会经历的事情吧。”我看着他的身影出神。
他毕业后,我退出了广播站。在那之前我一直沉醉在广播站这份没有工资的事业上,不煲剧、不参与无意义社交活动、不人云亦云,不入流。
要想体验非凡人生,就得忍受得住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这是我理解的他,也是支撑我坚持下去的句子。
他不在后,我撒欢了玩,五天一大聚,三天一小聚。开车音乐声要放最大,让歌声填满无言,让心和节奏一起律动;几场酒局后酒量便会好些,感悟身体飘飘然的状态、倾听在胸腔剧烈跳动的自己的心跳声;和朋友逛街、煲剧到凌晨,看琳琅满目的商品、笑无厘头的剧情。
这么做是为了社交和合群,也为了获取知识。
昨天,看到了他发的朋友圈,他依然那么正派,我想:“我要孤独,但偶尔躁动”。
工作没有选择,大家都是社畜,离开家人和学校的庇护后,被社会教训得狗血淋头,成年人们要么“看破红尘”变得油头滑脑,早就不再愤怒;要么极为善于将自己的情绪平息,变成整天练“气功”的植物人;要么就由于得不到发泄而真的变成了精神病人。
能够保持清醒,愿意孤独的人,很不一样。
既能清醒,能保持孤独,又能合群的人更不一样,我想,我已经超越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