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有这么三位小伙们也满腔热情地加入了创作者的行列,不曾想,却被算法伤得体无完肤。
第一位,迷茫型创作者小林的"玄学流量"之痛
小林是一位职场干货博主,每周精心打磨3篇长文,但阅读量始终徘徊在500左右。他试过调整发布时间、优化封面,甚至研究"流量密码",但效果甚微。"为什么认真写的内容没人看,随便发的反而爆了?"他越来越怀疑:算法是不是在针对我?
第二位,投机型创作者阿宁的"流量过山车"
阿宁就比较聪明了,她深谙"热点+标题党"的套路,一篇《震惊!某大厂裁员50%内幕》曾让她一夜涨粉5000。但三个月后,账号流量断崖式下跌,平台甚至限流。"明明按‘秘籍’操作,怎么突然不灵了?"她开始恐慌:是不是算法规则又变了?
第三位,疲惫型创作者老王的"数据奴役"
老王每天花2小时分析后台:2秒跳出率、完播率、互动指数……任何一个数据波动都让他焦虑到失眠。"为什么同样的内容,上周爆了,这周就凉?"他感觉自己像算法的提线木偶,越努力越失控。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如果你也在这个算法时代让自己的内容影响更多人,一定不想成为那个小林,也不愿意成为那个阿宁或者老王吧!那就来看看下面这本书吧。

上面这三位伙伴遇到困境的根源是,他们都误解了算法的本质——它既不是敌人,也不是上帝,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的合作伙伴。
于困困在《内容红利》中提出:最高明的创作者,从不去“打败”或“讨好”算法,而是用底层逻辑让它为自己打工。
于困困是谁?她是
- 资深媒体人:《三联生活周刊》《GQ智族》前主笔,文化领域深度内容创作者;
- 连续创业者:女性内容社区“玲珑”创始人(获虎嗅年度创新公司奖);
- 企业高管:曾任上市公司运营副总裁;
- 自媒体博主:个人账号“是困困啊”全网粉丝70万。
她的跨界经历使本书兼具人文深度与商业实操性,绝非纸上谈兵。
这本书
- 拒绝玄学:用字节跳动、小红书等平台的内部逻辑,拆解"黑盒算法"的6大核心规则。
- 破除神话:揭露"七天起号""流量密码"等伪命题,提供可持续内容增长模型。
- 提供实战工具箱:含标签优化表、冷启动SOP、账号健康度自测清单等12个工具。
教会我们
✅ 从"猜算法"到"用算法":用标签系统让80%内容精准触达核心用户。
✅ 从"追流量"到"建资产":打造算法认可的"高信用账号"(流量倾斜+抗波动)。
✅ 从"疲于奔命"到"从容创作":掌握平台底层逻辑,减少70%无效焦虑。
那么,如何成为算法的合作伙伴呢?我们就请于困困来帮我一一破解上述三位伙伴遇到的典型困境吧。
从社交媒体平台视角来看,推荐算法的目标是:“特定场景下人和信息更有效率地连接。”推荐算法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关键词匹配:左边是信息,右边是人,又准确又多样地高效链接两边。信息与人动态复杂且数量巨大,既要推荐准确又要覆盖度高其实是个有点互斥的目标,因此推荐算法的运算与规则非常庞大,没有人可以涵盖并穷举。了解了算法的这三个目标对你有什么用呢?首先,那些号称找到了算法漏洞或者知晓所有算法规则的人都是在忽悠你,漏洞会被迅速迭代补齐,而无法言说所有的规则。其次,了解了算法的目标,特别是“信息”“人”“效率”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你就理解了算法运行的基础逻辑,这时候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能够与算法协同一致,就有了一个依据。
1. 迷茫型创作者:让算法"看懂"你的价值
比如前文提到的职场干货博主小林,他遇到的问题本质是:内容未被正确打标→算法推给错误人群。
来看于困困的解法:
推荐算法的基本规则1:打标签
标签其实就是我们对多维事物的降维理解,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抽象出事物或人身上更具有表意性、更为显著的特点来进行标记。例如,图书名《爱的艺术》、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豆瓣评分为8.8分、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爱情哲学书……这些是一本书的标签。或者,画家、新中国第一枚生肖邮票“猴票”的设计者、老顽童……这是给画家黄永玉先生打的标签。所以你可以理解,标签既可以打在内容上,也可以打在人上。标签就是帮助算法进行断物识人。标签在推荐算法“眼”中,是一种“元数据”,也就是信息身上可以结构化、被搜索和精准定位以及自由组合的数据。实际上,目前主流的推荐算法打标签的方式,不再是人为制定的规则,而是通过机器学习来理解内容并提取特征作为标签。就像刚才提及的,机器可以识别各类内容的各种显性或隐性信息。
为了让自己精心撰写的内容能被准确推荐给真正需要它的人,我们要学会打标签的三明治法则:
1. 核心层:每篇内容突出1个主标签(如35岁转型)
2. 辅助层:标题/封面含2-3个衍生标签(如职业规划副业)
3. 隐藏层:音乐/色调等暗含情绪标签(如"励志向"暖色调)
比如小林精心写了一篇文章——《如何应对职场PUA》。它的标签可以这样优化:
首先打上主辅标签:"职场反PUA手册|35岁必备的3个心理盾牌(含自测表)"
其次在封面上下功夫:比如添加一张橙红色背景+拳头击碎的图片,会给文字增加“压迫感”的特效。
这样打标签,推荐精准度可能会大大提升,目标用户互动率翻倍。
2. 投机型创作者:用"信用积分"替代短期博弈
问题本质:账号被算法判定为"低价值玩家"→流量枯竭
于困困的解法:
- 账号健康度四维修复:
| 维度 | 操作要点 | 工具 |
|------------|-----------------------------|-----------------------------|
| 原创度 | 每月1篇深度原创(非热点驱动) | "选题价值评估表"(书P158) |
| 健康度 | 清理虚假互动(刷赞/互暖群) | "异常数据扫描法"(书P203) |
| 持续度 | 固定栏目化更新(如每周三干货)| "内容日历模板"(扫码下载) |
案例:阿宁用2个月执行修复计划:
- 停更热点文,转向《打工人反割韭菜指南》系列
- 删除32篇标题党历史内容
- 结果:账号限流解除,粉丝留存率从18%升至47%
3. 疲惫型创作者:掌握"算法天气预报"
问题本质:过度关注波动数据→陷入局部优化陷阱
于困困的解法:
- 关键指标优先原则:
- 冷启动期(0-30分钟):只盯互动深度(评论字数>15字)
- 长尾期(24小时后):关注完播率+收藏率
- 忽略噪音数据(如2秒跳出率除非连续3篇>70%)
案例:老王建立数据看板:
- 绿色指标:互动深度/完播率(每日记录)
- 黄色指标:点赞率/分享率(每周复盘)
- 红色指标:2秒跳出率(每月分析)
- 结果:决策时间减少60%,内容质量显著提升
四、终极心法:做算法的"优质供应商"
算法的本质是连接人与信息的效率工具,而创作者的核心身份应是:
- 优质内容供应商(提供算法稀缺的价值)
- 可信数据贡献者(帮助算法优化模型)
- 生态健康共建者(遵守平台长期规则)
就像书中的金句:
> "当你停止把算法当作流量开关,开始把它当作合作伙伴时,你才会真正拥有‘内容红利’。"
今日行动:
1️⃣ 打开最近一篇内容,用"标签三明治法则"优化
2️⃣ 扫描历史内容,删除/隐藏3篇低质量帖子
3️⃣ 在评论区写下你的账号类型,获取定制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