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有人在微信上留言问我基金的事情,闹闹也让我有空讲一下我的理财经验。理财这个范围有点空大,想了想,有点不知道从何说起。说经验,我入股市也才四年而已。讲讲我是如何入门和摸索的。
▍听说
我本科学的是国贸,大一还是大二的时候,班上已经有几个男生向老师问股票的事情了,但那时候我觉得这东西跟我八不挨,所以没在意。那时候连股票是啥都没概念。
后来考研选的还是应用经济学方向。为了以后实习,先把证券从业资格证考了。这个考试很简单,不过自此,我总算学了点证券的基础知识,知道了什么是股票、什么是基金,以及交易的规则。
考完试是2014年11月份。那时候依然觉得股票很远,却不知道一个大牛市即将来临。过完年开学之后的某天开始,吃饭或者走路时,会听到越来越多的同学谈论股票,说赚了多少多少的,言语之间掩饰不住兴奋。当时我连每月吃饭都得省着花,所以很羡慕他们有钱买股票。
2015年4、5月份时,已经工作的威威问我有没有注意到股市的疯狂,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场牛市(威威比我见多识广,早在大学的时候就跟我提过比特币,只是后来我们谁也没想到比特币能从十来块涨到1万多)。他说,我要是没事儿,可以看看股票方面的书。
▍启蒙
于是我就去图书馆借了本《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回忆录》,这本书是我真正意义上关于证券投资的启蒙。提到投资,肯定绕不过格雷厄姆这个名字,大概跟达尔文在生物界的地位一样。在他之前,并没有证券分析这么一个理论。
格雷厄姆的个人魅力很让我着迷,这本传记对于我们的借鉴意义更在于,就算不是商学院出身,你也可以从市场中获利,因为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于是接着看了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五分力荐】,后来看了《证券分析》【这个比较难啃,不看也罢】。
由于这本书是由格雷厄姆的学生巴菲特作序的,所以我就又看了巴菲特的传记,又因为巴菲特后期受费雪和查理·芒格(这是另一个我非常佩服的人)的影响,又顺藤摸瓜看了这两人的书,还有彼得林奇以及格雷厄姆其他学生的著作。之后又看了投机、趋势投资和短线交易的一些书。
这些都是在2015年5月-12月的时间看的,可能有十来本。这中间发生的崩盘,新学期已经没有多少人在谈论股票了,有些同学已经清仓,有些同学“装死”,再也没有打开股票交易软件。
而勇敢如我,在2015年底,带着先前学过一堆理论,和威威给的4000块钱,开户进场了。
▍交学费
一开始由于钱太少,看中的两三只股票只能各买一手,印象中买过富临运业和金地集团,后来还买过一两个什么记不清了。虽然看过了不少价值投资的书,但我最开始信奉的是投机和趋势投资理论,左侧交易、波浪理论啥的一大堆指标都门儿清。
看着自己的持仓在分时图上走出上上下下的曲线,在盘中交易的每一秒都挑战着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但你又忍不住不看。很多人把股票市场形容为赌场,是因为这种输了想回本,赢了还想再赢的感觉,是会让人上瘾的。
如果你也曾盯盘,你一定懂我说的。
那时候我多认真啊,每天晚上都会写复盘日记,记录下每个股票是否突破了什么均线,是否到了买入时机,会每天计算每支股票仓位多少(书里的本金是100万,配置起来比较容易,而我连1万都没有),什么时候卖出,什么时候止损。一边翻书找理论,一边看电脑上的K线图。
但对于这几个严格按照指标筛选并买入的股票,我却连公司的主营业务都没关注过。
尽管做了很多功课,但股票买入之后就开始浮亏,明明是上升信号,怎么反而一路下跌了呢?我想是不是因为我选错跟踪指标了,于是在5日均线、10日均线、60日均线、120日均线间切换,卖掉后买其他股票,还是挡不住亏损。
到浮亏30%(一两千块钱)时我终于坐不住了,索性全部卖完清了仓。
▍入门和探索
付出了那么大精力却还是亏损,肯定是理论出了问题。
2016年下半年,我又重新拾起价值投资的理论,放弃投机和趋势投资,之后再也没有改变过。也是在那一年我注册了雪球,关注了一些理念相符的人,也在书和这些人的启发下,开始看企业年报。
说自己仍是个投资小白,是因为目前我对企业和行业并没有多少深刻的看法,选股票仍主要停留在财务报表层面。挑想买的难,但淘汰不买的却很容易。报表复杂的、商业模式看不懂的、理念不符的,不买就是。
2017年开始记录股票收益,到现在已经三年过去了,有赢有亏,整体收益不错。
并不是因为我花费了比趋势投资更多的时间。后来学业和工作忙起来,也不允许每天盯盘了,只在选股的时候会花一些时间看资料,后续每年看看年报,有重大新闻时点开看一下。每年的操作次数很少,几乎没有卖出过,一有闲钱就买入。很少看盘,对浮盈浮亏也看淡了许多。算是选了一条非常省心的路了。
深入了解一家公司、一个行业是怎么运作的,将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且一点都不会轻松。
再说一下基金定投。2017年下半年工作后,我开始每月拿出500块钱用于定投,分成四次,每周125块钱。去年下半年定投的金额增加到了每月1000块钱。中间也有赢有亏,到2019年年底的累计收益是26.19%。
工资是主动收入,而股票和基金等理财就是被动收入,是可以夜以继日地为你赚钱的“睡后收入”。投入一些本金,做个小股东,享受企业稳定增长带来的分红,已经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了,如果股价上升带来浮盈,那就更棒了。
▍小结
如果对这几年的理财之路做个总结,我想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是要有稳定的现金流,要存钱。
这个是最基本的。有“财”才能理,理财只是个锦上添花的行为。如果每月收入花个精光,甚至还负债消费,就先把理财放一放,先学会省钱吧。
用于理财的钱至少是闲钱,至少是一年之内(甚至是3-5年之内)不会拿出来用的,否则等你买了股票,即使股票涨得再好,一旦生活中有急用,可能也得忍痛卖出离场了。
第二,要评估一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收益总是与风险呈正比。如果不愿意冒险,可以买余额宝之类的货币基金(可以随时存取),年化收益还是比银行活期存款要高;想要收益再高点儿的,可以定投指数基金,推荐沪深300指数。沪深300指数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大约在11%-13%之间——数据来自雪球用户沈潜。
定投基金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投资方式,因为投资者不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也不需要看年报和财务指标,特别省心省力。你需要做的就两步,①选择一个指数基金,②设定定投周期,如每周的周几,或每月几号甚至是每天买入。
关于定投及具体操作,又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了,如果想看,可以给我留言。愿意承担更大风险的,就可以了解股票的相关知识了。股票可说的更多了,我也在不断学习中。
第三,及时止损。
保存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以一个赌徒的心态参与股市,不要越亏越补。可以自己设个比例,比如浮亏超过20%我就清仓。如果看错了也要及时止损。
第四,要相信钱的复利效应。
应该都听说过,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问巴菲特:“你的投资体系这么简单,为什么你成为全世界第二富有的人,而别人却没有去学习你呢?”巴菲特的回答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给大家算一下年化收益率10%、15%和20%的复利效应:
如果年化10%,1万块钱在30年后能变成17万;如果年化15%,1万块钱在30年后能变成66万元;如果能做到年化20%,1万块钱在30年后(保持30年太难了)已经变成了237万,翻了236倍。
是不是很超乎想象呢。
慢慢变富,让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
以上就是这几年的感悟了。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如果有其他想知道的或者我没有写清楚的,欢迎留言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