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一本有关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本书是由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大咖马歇尔·麦克卢汉于1964年编著。在那个传播学领域几乎荒芜的年代,他高瞻远瞩地预见了未来媒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论断,被称为“数字时代的行吟诗人”。如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他再次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他曾经的预言现在都在一个一个的变成现实。
在“媒介即讯息”理论篇中,麦克卢汉开篇即指出“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如何理解它呢?他这样给我们举例:这就好比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机械技术,它曾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因。新技术的出现淘汰了部分职业,却也创造了一些新的职业。“它使人深深卷入自己的工作和人类协作之中,而以前的机械技术却把这种卷入摧毁殆尽。”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指的就是由它引入的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在对媒介的传统反应里,我们往往认为是“如何使用媒介至关重要”。我们重视媒介承载和传递的内容,而恰恰忽略了最要的东西——媒介本身。这就是技术白痴的麻木态度。麦克卢汉曾鲜明的比喻:“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吸引看门狗的注意力。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媒介承载的内容的重视程度使得人们对媒介本身的性质熟视无睹。人们沉溺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介产品给我们呈现的五花八门的信息,却总是忽略技术本身使怎样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皇庇护十二世主张认真研究媒介,他曾说:“现代社会的未来及精神生活是否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传播技术的强度和个人的回应能力之间是否能维持平衡。”“数百年来,人类在这方面的失败是典型而完全的。”麦克卢汉一阵见血地指出,对媒介影响潜意识的温顺的接受,是媒介成为囚禁其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在如今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多了,到处都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中,我们每天都在忙于应付不断发展的技术,并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但当手机、电脑、平板都没有网络连接时,我们就会变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网络成瘾、游戏迷、手机控,一大批此类词语的出现,仿佛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尽管人们是媒介的制造者,但人们却越来越觉得没有媒介就无法生存。换句话说,我们认为自己在使用媒介,其实已经沦为了媒介的奴隶。
麦克卢汉将媒介视为“人的延伸”,他认为:“轮子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网络是大脑的延伸。大概可以说,一切工具和机器的主要特点是节省人体动姿,这是身体所受压力的直接表现。身体压力迫使人将肢体外化或延伸。”媒介的发展是人类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极限。这也就意味着,每一次进化都是一个充满动力的过程。用不同的媒介来拓展人的不同感觉。任何扩展我们的五种感官(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的东西都是媒介。“自我延伸”也面临着“自我截除”,媒介的发展使我们自身的感知被“闲置”了出来。当我们在新环境生活的太久了,就会忘记媒介给我们造成的五种感官的退化。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该怎么平衡对媒介技术的合理运用和过度依赖呢?麦克卢汉呼吁我们要给予媒介本身足够的重视。就人与媒介的关系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也是最糟糕的时期。美国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曾创作过一部经典作品《摩登时代》。影片讲述了20世纪的20年代,美国刚刚进入工业化时期,大量的生产线机器人被大量使用,许多人因此失去了工作,主人公查理为了维持生活,必须在流水线上做大量的工作。这使得他患上了强迫症,他甚至会忍不住地用扳手去扭一个人的鼻孔。更加离谱的是,这时候居然还出现了自动喂饭机。喂饭机出了问题就会把东西胡乱地塞进人的嘴巴里,把固定在餐椅上的人弄得狼狈不堪。这部影片表达了工业化时代人们对于机械技术使用的焦虑,担忧我们的生活会因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混乱不堪。但如今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思考人类与媒介的关系。我们是媒介的创造者,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很娴熟地操纵着不同的媒介,享受着媒介带来的方便,但我们也常常迷失其中,无法自拔,渐渐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判断。这样看来,我们就沦为了时代的奴隶里。这明显违背了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快乐。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的思维,充分利用和掌握正确的方法,那技术的发展或许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早在1964年,麦克卢汉就在此书中提出了“地球村”的预言。他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语媒介(部落化)、文字印刷媒介(去部落化)、电子媒介(再部落化)。他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的距离在感觉上大大缩短,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简单来说,就是由于信息传递交流越来越方便,大家的交流就像在一个小村子里面一样便利,因此称地球这个大家庭为“地球村”。这一概念清晰地预知了当今世界信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各地的讯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人们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被大大缩减。
在本书理论篇第二章里,麦克卢汉提出了“热媒介”和“冷媒介”的概念。如何区分热媒介和冷媒介呢?麦克卢汉指出,热媒介具有“高清晰度”,只延伸一种感觉,像收音机、电影这一类媒介。但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收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电话是一种冷媒介,它为耳朵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言语是一种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它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怜,大量信息还需要由听话的人自己去填补,要求接收者的参与度高,完成的信息多。概而言之,就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而冷媒介则恰好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且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其实我认为麦克卢汉在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并没有一贯的严格的标准。比如他把收音机定义为热媒介而把电话电视定义为冷媒介收音机和电话同样是依靠言语传递信息,而言语的清晰度低,信息量有限,在理解时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似乎出现了逻辑上的矛盾。或许他的目的本不在于要给媒介提供一种严格的界定标准,而是旨在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