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追求雄心勃勃目标时,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如果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痛苦,痛苦还能帮助你寻找解决方案。
《原则》一书作者达利欧的观点是:"如果你能养成一种习惯,面对精神痛苦时能够自动地反思痛苦而不是躲避痛苦,你将能够快速地学习和进化。直面因你的问题、错误和弱点这些现实,会大幅提高你的效率。我相信,只要你看到了这种做法的好处,你就不会再用别的做法了。你只需要把这种做法养成习惯。"
梵高27岁时,才开始在弟弟西奥的鼓励下,师从威廉·勒洛夫斯学习基础的绘画知识。在此之前,他23岁想入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神学系,但考试落榜。经过短暂的培训,26岁他成为了一名向采矿工人传教的传教士, 福音布道委员会的成员一致认为梵高不适合担任传教士,他们觉得梵高邋遢、不成人样的外表会使人不愿意信仰上帝。28岁他求爱科妮亚,遭到拒绝。 科妮莉亚的原话是:“不,永远没有可能”。
梵高的30岁前的命运可以说相当地悲催,然而命运似乎也并没有垂青30岁+的他,之后他依旧穷困潦倒,靠弟弟的支柱买绘画用品,每天固定只吃面包、喝咖啡、抽烟。虽然如此,在31-32岁期间,他还是创作了200幅油画。比如: 《草帽与烟斗的静物画》、 《砂锅与木屐的静物画》等。梵高32岁在海牙首次展出作品,作品并没有卖出去,同时天主教神父还禁止村民为他做模特。
在他写给弟弟的第230号信中,他用戏谑的口气谈起在海牙欺负他的人:
真是太有意思了。然而,事实证明海牙人是这样对待画家的:一个小伙子,从我身后或者是从窗户里,对着我的画一撮撮地吐嚼过的烟草,有时候真招人烦。不过,我并不因此沮丧,他们没什么恶意,只是完全不理解我,可能觉得我是个疯子,因为我画的那些线条,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可言。
33岁的梵高入学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和素描,因为画法不同于教他的油画老师,同时与素描画老师的关系也很差,并与校长发生了矛盾,被学校责令为要重读的学生,他因此也离开了该校。
在他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将情绪宣泄到信中,画自己所想,河流、树木、星空、田野……在他的笔下,万物有灵且美好,饱含着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例如,他的309封信中写到:
如我所说,未来五到十年的计划我有考虑过,但是目前并不在我的日程上。我的计划不是要救自己,也不是要避免太过情绪化或者太多困难——对于活长活短,我并不关心。并且,我也没有医生的本事去引导自己身体力行。
因此,我不在意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我并不急于求成,因为这样做显然不可行,但是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去画画。
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个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
因此,这就是我的目标,专注于这个想法,就可以让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变得更简单,也使我免于误入混沌的歧途,因为我的一切作为,都是出于这个愿望。
又比如,提到父亲去世的第398号信:
近来发生的这一切(指父亲去世)仍使我无法释怀,我靠着画画熬过了两个礼拜。
在他去世前两年,35岁的梵高因与其好基友高更交恶,发生了割耳。37岁的他离开了这个世界,至今到底是他杀还是自杀依旧未知。
自梵高27岁到37岁十年间,创作了超过2000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也就是一年平均200多幅。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那个时候他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
经历失败,意味着努力突破自身认知和能力的极限,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接受失败或挫折的考验,从失败中获益,还是认怂放弃,取决于你自己。
2
在个人成长或者说进化之路上,如果你希望是不断”更好,更上一层楼“,那么,深入进行反思也是必须的,因为问题的解决办法总是在反思之后出现的。
“反思”思维类似于源于联想的”复盘“思维,也就是克服难堪、愤怒、悲悯等各种因苦拼产生的自我情绪,从过去的经历中进行学习,忠实地还原事实、以开放的心态分析差异、从教训中学到新经验或升级认知,找到未来可以改进的地方。
当前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像谷歌、腾讯、小米等,都在积极地反思和复盘,推进快速迭代、为了接近并到达所想的目标或结果。这种思维也被个体用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
如同我们认知和思维的盲区,人生中的大多事物都是”同类型情况的重演“。面对痛苦,不放任自己,在一定的痛苦中工作和学习,进行反思复盘,将能让个人进化的更快。
——End——
李文艳Avivi,坐标瑞士,移居美景天堂瑞士之前担任外企人力资源总监,现全职妈妈。
不给人生设限,带娃之余勤勉码字!
爱思考爱生活,分享职场智慧和在瑞士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