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早把春情吹散,温软涤荡,催绽夏花。
校园里,几株枇杷树一眨眼就结满了果实,在教学楼围成的花圃里,很是招人眼球。站在楼上往下看,巨大的树冠遮住了小半花圃,满树黄嫩嫩的果子,一团一团,一簇一簇的,好看又撩人。
有人伸手摘了一个,嗳,有点酸啊,另一人尝了一个,咦,蛮甜啊,味道正宗得很。嗯,这几天天热,枇杷熟得快。一边说,一边顺着借口又摘了几个,还递给旁边的人,又左右看了看,解释道:这点“甜头”有限,咱不是贪小便宜的人,这是学校的,我们就尝尝鲜。
学生已经全部到校,下课了,看见这满树的诱人,一定会眼馋的,往年此时,也有三五个调皮的,在树下徘徊,瞅准机会揪几个果子,然后一哄而散,完全闹着玩,是恶作剧。也有因为酸涩而挤眉弄眼,被同学笑破肚皮的。我可以作证,即使再眼馋,也没见谁堂而皇之端出凳子,扛来梯子,拿来竹竿,争抢果子的。现在的学生这点觉悟还是有的。结果呢,任凭鸟儿们啄食,或者熟透了落下来烂掉,化为一抔肥料回馈大地。嗳,只是,只是,有点可惜了?
如今,很多学校都在挖空心思地寻找自己的教育特色,让自己教育的学生懂得生活,学会感恩,热爱劳动,团结协作。为此,学校组织人马开发一个新课程,创新一个新途径,煞费苦心。有的学校在校园空地开辟农庄,种上红薯,南瓜,玉米,番茄,然后,就势拓展一下,在收获的季节,开一个红薯节,南瓜节,全校举办一次有丰富内涵的特色教育活动。我们的邻居城南,东南面的巴黎城,还有泰州的二中,都搞得像模像样,很是热闹。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品尝耕耘之乐,共享收获喜悦,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以前,一到重大节假日或者纪念日,必定要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到公共场所擦栏杆,去共建单位参个观,去闹市摆个服务台,然后,演讲征文歌舞一番,便画上圆满的句号。狼牙棒以为,这样的俗套该收场了。
其实,生活处处是教育,只要有一双慧眼,加上一点点热情,稍做一点谋划,便可以成为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就拿眼前的满树果实来说吧,眼睁睁看着枇杷落地烂去,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贪吃的孩子顺手牵去当了零食,这不仅仅是糟蹋了一树果实,更是糟蹋了唾手可得的教育资源,算是一种浅见,最起码是没有开启教育的“慧眼”。
倘若我们组织学生采摘,作为这几天食堂里免费水果;倘若我们之前组织养护小队,施肥除虫,学一点栽培技术;倘若学校里的枇杷,石榴,还有鱼塘,都有学生参与管理;再倘若每年都搞一次采摘竞赛,规定具备先进机械或电子采摘工具的才有资格参加,学校另设重奖,那么,是不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呢?(著名的剑桥牛津划船赛就是这样萌发的)……嗳,我的脑袋瓜没有那么聪明,也非“肉食者”,那就不难为自己瞎想了。
枇杷熟了,我们的教育计划也应该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