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所有的孩子都以为他们身处一个自己想做什么都能做成的世界里——所谓的“全能感”现象。通过跟父母、亲戚和老师的共情式互动,他们会开始产生对自己更加现实的看法。在被以共情和尊重对待时,他们渐渐看到他们其实并不能做到所有的事情,但也学着接受这些局限,不会因此觉得很丢脸。当我们用共情来指导与孩子的互动时,他们就会知道一次不佳的表现不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们这个人的尊重,也不会改变我们对他们的爱。
【感悟】很多孩子窝里横,输不起,那就是因为孩子的全能感在作祟。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过度这个“全能感”敏感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到极端——“无知全能感”,莫名其妙地自信,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人,不能接受家长老师夸奖其他人。这个时候要思考的是我们在日常表达中我们的爱是否都是有代价的?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孩子的落后和不完美?这决定着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认识、评估和自我调试。
————————
【摘要2】在共情的环绕中长大的孩子能发展出一种有安抚能力的自我声音,这个声音会向他们保证,即使不能击出本垒打赢得比赛,或者没有当选班级最受欢迎的人,他们还是值得被爱的。相反,在一个缺乏或没有共情的环境里,孩子会发展出一个苛责的内部声音,一直在重复“你做得还不够”这样的信息,这通常又会产生一个自暴自弃的结论——“你有欠缺”或“你不够好”。
【感悟】无论如何自己都值得被爱这件事是我从小一出生起就想要根植于她内心的一个信念。舞蹈课上小一被老师请上前当小老师时,会自豪地跟我分享。有一次老师请了别人,下课后小一怯怯地跟我说“妈妈,对不起,今天我没有能当小老师”,我抱抱她,告诉她说“没关系,不当小老师并不代表你跳得不好,每个小朋友都希望能当小老师,如果一个小朋友她认真地学,可是从来都不被请上去当小老师,她会不会很难过,会不会已经自己跳得不够好?”小一点点头。“而且,妈妈的小宝贝每次课都那么认真,不管她当不当小老师,她都是妈妈最爱的宝贝”。从这之后,小一再没有因为不能当小老师而不开心,反而会为能上前当小老师的同学感到高兴。我想,这就是小一内在自我安抚的力量形成的部分标志。
——————
【互动】今天跟小一走着去上舞蹈课,上完课又一路走回来,这种慢节奏大手牵小手的感觉很美好。洗完澡小一自己拿出书本完成了读书作业,把所有的识字表和诗词复习了一遍,然后美美地进入梦乡……
【感谢】
感谢大哥启发思考和总结。
感谢教练带午间健身,暴汗的感觉很过瘾。
感谢蒲先生为家庭努力工作付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