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有过这样的“学渣娃”吗?26个英文字母刚学完就忘,英语考59分还能笑着说“我在班上排第六”,让你既无奈又忍不住心疼他那点“阿Q式乐观”。我家康康,就是这样让我焦虑到失眠的孩子。
前几天晚上散步遇见康康的班主任陈老师,她一句“康康作业写完没”,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让我揪心的期末——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59分的成绩单,康康拿回来时居然带着小得意:“妈妈你看,我英语排班上第六!”后来才知道,他们班那次英语只有五个同学及格。可我没法像他一样“乐观”,作为常年教语文、也懂点学科规律的老师,我比谁都清楚:英语这门课,基础不打牢,后面只会越学越吃力。
其实我早把英语放在了“重点关注”位。康康放学回家倒自觉,每天雷打不动抄单词,抄得工工整整,可我一让他读,他就支支吾吾:“我认识,就是读不出来。”这不就是典型的“哑巴英语”?连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唐艳丽老师和熊美丽老师都跟我敲过警钟:“学英语一定要大声读,语感是读出来的,不是抄出来的!”道理我都懂,对学生也能严格要求,可到了自己孩子这儿,我一催他朗读,他就皱着眉烦:“老师都没让读,你怎么这么多要求?”那时候我才明白,教育家蒙特梭利说的“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领悟”不是空话——外人再急,不如他自己真正想改变。
转机出现在暑假。听了陈老师的建议,我把康康送进了博识教育的自然拼读班。不得不说,专业机构的老师确实有办法,针对康康这种“零基础怕开口”的孩子,他们搞了个“每日过关制”:每天的单词必须朗读、背诵通过才能放学,没过的就留校补。第一次留校时,康康回家就红着眼眶跟我说:“妈妈,你教我读吧,我不想再留到最后了。”
也就是从那天起,康康开始主动坐在我身边读单词。以前我催三遍他动一下,现在他会拿着课本追着我:“妈妈,你听我读对了没?”看着他从“被迫读”到“主动练”,我突然想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只有当孩子对规则心存敬畏,才会主动向标准靠近。”严格的老师不是“苛刻”,是帮孩子建立“底线意识”——就像现在他怕留校,才愿意主动学;将来走上社会,懂得敬畏规则,才不会走歪路。那段时间,康康的英语语感肉眼可见地变好,哪怕遇到长单词,他也会自己拆分着多读几遍,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一碰到难的就躲”的孩子。
可好景不长,七月底我带康康去深圳参加“教育行走”,落下了几节课,等我们回来,培训班的课程已经结束了。没了老师的“过关压力”,康康的惰性又冒了头:每天就靠“百词斩”“英语宝”这两个APP刷几道题,应付似的找存在感,之前养成的朗读习惯,慢慢就断了。更让我愧疚的是,我答应过陈老师“暑假把三年级单词全听写一遍”,也因为各种琐事拖成了“空头支票”。直到散步时陈老师再次提起,我才猛然惊醒:家长的“拖延”,其实是在悄悄消耗孩子的学习热情。
于是我立刻跟康康一起制定了“开学前十天计划”:每天听写一个单元的单词,从基础的26个字母开始,逐个过关。
下午康康磨磨蹭蹭地坐到我对面,我让他先自己复习,觉得没问题了再喊我听写。我在旁边备下学期的语文课,耳朵却忍不住留意他的动静——一开始还能听见他小声读“glad”“again”,后来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干脆没声了。我走过去一看,他正对着课本发呆,我拿起书随便指了个单词:“这个怎么读?”他憋了半天,小声说:“我……我忘了。”
那一刻我差点没控制住脾气——暑假刚学的26个字母,这才多久就全“还给老师”了!可看着他低着头、攥着衣角的样子,我又想起前几天读的《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里的观点:“孩子不是‘不想学’,更多是‘不会学’,家长的耐心比批评更有用。”
我深吸一口气,没骂他,而是打开手机找了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视频,拉着他一起坐在写字桌前:“来,咱们今天不听写,就跟着视频读,一个一个来,妈妈陪你一起。”视频里的老师发音温柔,还带着手势,康康一开始还放不开,跟着读了两个字母后,慢慢就放松了。我们从“A”读到“Z”,读熟了就开始抄——第一遍他写得歪歪扭扭,像“鬼画符”,我没说“你写得真丑”,而是指着其中一个字母:“你看这个‘B’,右边的竖线比刚才直多了,再写一个,肯定更漂亮!”
就这么边读边写,从下午到傍晚,康康的字母越写越工整,最后居然写出了点“衡水体”的味道。他举着本子给我看时,眼睛亮闪闪的:“妈妈你看,我写得比刚才好太多了!”我摸了摸他的头:“可不是嘛,你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找回感觉,妈妈相信你只要坚持,肯定能把单词都拿下。”那一刻,之前因为“字母全忘”的烦躁,还有康康的抵触,全都烟消云散——我们俩之间那点因为“学习”产生的小隔阂,也在这一笔一划的抄写里,悄悄和解了。
现在再回头看这段经历,我特别想跟和我一样焦虑的家长说:孩子的“学渣时刻”不是“定局”,而是“信号”——它在提醒我们,比起逼孩子“考高分”,不如先帮他找到“能坚持的方法”;比起做“讲道理的家长”,不如做“陪他解决问题的伙伴”。 就像康康,他不是“笨”,只是需要一点“被看见的进步”,一点“有人陪的安全感”。
这段时间读《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也给了我三个特别实用的启发,分享给大家:
第一,跟孩子聊“学习的用”,而不是“学习的难”。我会跟康康说:“以后咱们去游乐园,你能看懂英文指示牌,就能自己找想去的项目啦!”比起“你必须学”,“学了有用”更能打动他;
第二,让孩子明白“卷面工整不是要求,是态度”。我会拿他写得最好的字母给他看:“你看,写整齐了是不是看着就舒服?老师改卷时看到这么工整的字,也会更开心呀!”;
第三,把“批评”换成“具体的鼓励”。他读对一个难词,我会说:“这个词你先前还读错,现在就读对了,进步真快!”而不是笼统的“你真棒”。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速决战”,而是和孩子一起慢慢走的“修行路”。没有天生的“学渣娃”,只有还没找到正确打开方式的孩子——就像26个字母,看似简单,可只要陪着孩子一个一个啃,总有一天,他能笑着把它们读得流利,写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