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新闻,新闻报道了某小区,有居民反映晚饭时分就听到楼下不知哪户传出的敲打声,以为是搞装修什么的,可没想到这敲打声断断续续,没完没了,更没想到当半夜醒来楼下的敲打声还在,于是不得不向物业报警,物业来人……这时才知道,是楼下的一位独居老人因为头晕摔倒,无力爬起来,没办法只能拿起身边的拐杖敲打,足足六七个小时躺在地上,物业马上通知老人的子女,同时联系120……闻罢不能不让人唏嘘,但还是该替这位老人暗暗侥幸 ,侥幸老人跌倒时在白天,若是半夜呢?去年也是这个季节,我的一户邻居,也是老人独居,半夜起来上厕所,不慎跌倒,在卫生间地上躺了大半夜,直到早上有子女去才看到,看到躺在地上老母亲只穿了单衫短裤,做子女的怎能不落泪?而作为邻居也只能直言,八九十岁不能再独居了……子女说,也一直提议母亲去护理院的,可是老母亲不愿意。
其实这种独居现象在当下并非个别,又并非偶然,现在社会上似乎也是很流行、很时尚的,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有条件分开住了,于是无论是老的还是少的都多了些矫情,要分开住!确实,分开住更自在更自主,还能减少两代人生活难免的矛盾,可是人生有规律,当人走到不能自主甚至不能自理时呢?
日前又见新闻报道,说某社区为关心独居老人,组成志愿者团队,只是志愿者中也大都是退了休的,所以虽说是志愿但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于是想了个办法,替居住在楼上的独居老人家安装了电动窗帘,志愿者每天不用爬楼梯就能在楼下看窗帘是否拉开,来判断老人是否有事需要帮助?如此约定,独居老人可谓有了依靠 ,不过好事也会多磨,某日有位老人因为感到寂寞,牵挂起志愿者老姐妹来,她故意不拉开窗帘,这不,志愿者及时上楼来了,见老人没事,确解了老人的寂寞……听罢又不能不让人感动,不过更多的还是反思:老人家的子女呢?对老人的关心不最应该是做子女的事么?老人最该牵挂的不也应该是自己的子女么?可是这位老人家牵挂的却是志愿者姐妹。
当下说起养老,许多还未老却都已准备好,说自己不能自主自理时就去护理院。我想这是老人的最佳选择还是无可奈何呢?这里暂且不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否还能担起此重任?但若真要去时,也许也不会那么潇洒的,想想上述这位老人为何不愿去?(那次摔倒,这位老人只能同意去护理院了,但后来又见她回来了,近来这段时间又没见,听说又去了,如此来来去去,又说明了什么?)相信人的一生最赖以生存的一定还是自己的家,在这个家里,即使到了老伴已经离去,子女又不在身边,这时家似已成空空如也的巢,但家里还是有过去的回忆,家里的一物一事,都是留着曾经的情感,是有热度的,家是自己一生的倾注!
所以最让人不敢直面的是在护理院听到快走到人生尽头的老人说要回家……之所以不敢直面?是因为大多都没法应允,尽管也喟叹,因为你我走的都是同一条路,你我的有一天也会走到这个人生节点,那么既然如此却又只能如此,可见人生最无奈且还残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