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入读书这个坑是2016年末偶然入了一个读书群而至的,东野圭吾是“引路者”,他的作品,让我“入坑”后欲罢不能,更因此认识了不少书友,感觉自己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前段时间看完了东叔的《恶意》,深以为然。我不敢说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如野野口修的心理,就我自己而言,“羡慕妒忌恨”这些感觉可是从初中起就一直追随我至大学,直到毕业工作也还有丝丝痕迹,经久不褪。那时虽不像野野口那样,严重至布置诡计杀人,但也时常“诅咒”所妒忌恨之人,现在想起,也觉得面红耳赤,当初何必多想,徒然苦了自己。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理念,好比三兄弟。在野野口成长的过程中,他的“超我”已经被家庭的变故,生活环境所“杀死”,“自我”也缺少养分,最后只剩下本我一枝独大。而观众(周围的人)最喜欢当一个毫不负责,只图口舌之快的人,不自觉地将开朗善良的日高与孤僻内向的野野口作为比较,为寻求心理上的安稳,野野口心里开始抗拒日高的接近,这种感觉越演越烈,直至最后野野口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后,“日高必须死,而且要身败名裂地死”的执念得以爆发,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诡计安排。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究竟一个人是先可怜再变得可恨,还是先可恨,结局因而变得可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