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崇古重老现象盛行,“百善孝为先”,“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古代社会曾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到现代社会,也大力推行孝文华,俗话常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自古以来的对于死葬、祭祀的重视,无一不是这种现象的证明。究竟为何崇古重老思想在中国社会如此的根深蒂固,崇古重老现象能够在中国长盛不衰呢?
一、对崇古重老思想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
崇古重老现象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产生并发展至今,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可以说中国社会就是崇古重老思想产生的沃土。无论是自然环境、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形态都很适合这种思想的产生。
首先,从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古代中国一直处于相对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中国的东、南是大海,北部是沙漠,西部是山脉,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文化的发展,只能走古今整合的道路。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中外文化交流整合较为成功的实例,例如佛教和佛学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宗教,而且作为佛教理论内核的佛学,还促进了中国本土哲学的发展,并逐渐融合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大流派,对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其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总起来看,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还是相对贫乏,缺乏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遂不得不从先辈、祖辈那里吸收营养,因此崇古意识也日渐坚牢。
其次,从经济基础来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包括游牧经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等多种成分的经济形态。农耕经济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主体。这其中又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这种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以社会稳定和使用为前提的,而这种稳定的经济形式使得人们不愿做出改变,催生了崇古思想的产生。小农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经验的传承,这毫无疑问就造成了社会对于经验的掌握者即老人的崇拜。农业社会人们主要依赖“天”,所谓的风调雨顺,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靠天吃饭”的现实,使人们不得不推崇祖先,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除外,农业经济的集体劳作产生的集体本位思想,使人们重集体轻个人,也使得崇古重老能够产生发展。
最后,从政治形态进行分析。宗法制是在父权家长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族世袭统治制度,是合政权、族权、父权、神权于一体的社会政治形态,它以血缘为依据,通过层层分封,确定贵族的等级关系,分配不同的政治权,由此形成严密的等级体系。这种以血缘为依据的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有着严格的家庭等级,所谓的“三纲五常”,“父母在,不远游”,嫡长子继承制都是这种制度的影响,虽然这种制度存在的时间不长,到春秋就已走向瓦解,但是宗法观念却一直延续下来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家国合一的宗法制度是主要的社会结构,这种家国合一的制度,使得统治者非常愿意宣扬尊老孝悌,并把孝发展为忠君,这样一来,就为统治者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拥护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的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氏族血缘社会的影响
我国古代长期处于氏族血缘社会,生产力的严重低下使得人们去寻找某种崇拜,特别是母系社会人们的原始宗教与崇拜现象严重。最初是多神崇拜,包括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图腾崇拜,它常与氏族人们追寻祖先的意识结合与一起。即将某种特定的自然物或动物视为本氏族的祖先,进而成为本氏族的标记。随着社会的缓慢进步,图腾崇拜逐渐发展起祖先崇拜,这是早期的鬼神崇拜与血缘、婚姻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将祖先的魂魄视为保护本氏族的神灵而受到祭祀。祖先崇拜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圣王崇拜和崇古,使得我国的崇古心理源远流长。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
自从西汉武帝开始,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影响着我国社会一直至今。儒家从一开始就是崇古重老的,它一开始,从它的创始人孔子开始就一直如此。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对西周时代的推崇,支持着他一生都在为之奋斗,即使周游列国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他也从其他方面传播着这种思想,影响着我国社会。具体来说,儒家崇古重老有内外两方面的目的。儒家的儒生们不会仅仅因为古代圣贤德行如何高尚而崇古。实际上,儒家的崇古目的,基本可以分为两个:一是对外的,一是对自己的。推崇古人,对外有一种号召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儒家把尧舜夸到天上去其影响力能不大吗?而且太平盛世是大家心里一致的愿望,既然前世已经有人用这一套法子成功开创太平盛世,我们何不借来一用呢?这看似简单的推理,实际上反映出儒
家人利用了中国国民哲学中普遍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也反映出儒家人自身的哲学修养。以古代圣贤的名义,推销自己的主张,这不能简单地视作一种复古行为。儒家崇古并不是盲目复古,事实上他们学说的最终目标是圣贤之治,是主张社会能恢复到西周那种状态。对内方面,古之圣贤是孔孟精神的归宿。孔孟言必称尧舜,如此的推崇,还因为古代圣贤是他们精神的领袖,是他们心目中不可动摇的权威,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崇景仰,没有功利心。历朝历代德才兼备的圣贤,使孔孟具备精神动力,鞭策他们积极奔走呼号,促使他们不断探求新知。
四、思维方式的影响
“引譬连类”的诗兴思维继承了神话思维形式,保留神话思维重起源传统,重先例的思维。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这种思维形式以把握对象的形象特征,如神情、外貌、构图和形象联系等来识别对象的表层和本质,它思维线短、速度受限,较难超前,它对于文学艺术创作作用很大,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抽象能力差,比较务实,重视经验,崇古。除外,惯性思维倾向于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特点是稳定、保守、缺乏想象性;封闭式思维长期在固定的领域和内容框架内进行思考。这些思维方式,都较容易产生崇古的思想。
五、传统民族心理特征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民族心理特征有着极其独特的特点。重名心态,注重生前死后的名声。这种重名心态来自于重视血缘、延续祖宗血脉、光宗耀祖的血缘传递。反过来,这种重名的心态也使人特别地重老,尤其是孝顺,以为了得到名声。求稳与折中的心态,这与传统的中庸、无为思想和大一统思想相联系。这种心态,使得人们没有冒险精神,习惯于按照先例来做,所谓“法不责众”,是自我保护的表现,更增强了崇古重老的观念,使之不断地发展延续。
崇古重老得以延续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就家庭和家族而言,意味着后辈对前辈的顺从和前辈对后辈的专制。每一代人在前一代人面前都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每一代人在下一代人面前又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这使得义务无限放大,又使权利无限膨胀。从这个角度来讲,遵从上代也意味着尊崇自己,下一代对自己无条件地尊崇,这与“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类似,在自己这一代,无从改变这种现象,就这样的安慰自己,当自己处于被尊重的位置时,就会全力地享受这种权利,这种自身利益的传递使得崇古重老得以延续。
崇古重老对于家庭的和睦与稳定,社会敬老风气的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使得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得以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但是,这种崇拜心理也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和心理的扭曲,在日常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便是保守、封闭、盲从,这使得任何新的变革和发展,都必须披上尊祖尚古的外衣,从祖先、从过去寻找依据,让创新和发展缓慢,它的长期盛行就形成了“权威性格”,它的极端表现也即是儒家所提倡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显然这是不利于人的发展和社获得进步的。但是在我看来,一种文化本身并没有所谓的优劣,精华与糟粕之分,只是在特定的阶段表现的作用不同,崇古重老也是如此,在今天,我们看到这种社会现象,分析研究这种思想,就要使之发挥其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