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鸟朝凤》之前,我对这个影片一点概念也没有。同期上映的又不想看《美国队长3》,听说这个电影还不错,就去看了。影片放映之前的一些片花和采访,还未观看就突然让整个影片蒙上了悲壮的色彩——原来导演过世了,此片为遗作。连好莱坞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都来站台,希望观众支持一下这位“中国电影真正的巨人”,张艺谋深情款款地说,他支持了很多第五代导演。我心里暗自揣测:这电影的境遇是有多么的惨,票房是有多差?中国电影到底是多么地没希望?可是看着我所在的那个小厅,上座率至少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至少我没觉得这是一部无人问津的文艺片,这种吊诡的感觉一直持续到我看到有人为此片排片率下跪。
我个人当然不喜欢这种“卖惨”式营销,它在观众心中中下了一个基调——悲情、无助、甚至是悲愤。马丁·斯科塞斯的站牌,
虽然我知道他本人一定不是心机婊,但是的确给人一种中国观众很low不懂欣赏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持续发酵,它会将人的吸引力从影片本身移开——已经故去的导演吴天明,一定不希望是这样的局面。
吴天明是谁?多少人和我一样有此疑问?我看的电影其实并不算少,他的巅峰之作《变脸》我也看过,但是我不知道吴天明,虽然我熟悉他的弟子张艺谋。如果第四代名导演吴天明已经安于做艺术而不是出名、露脸,那么这同样应该是一部内敛不炒作的电影,因为,就电影来说,真的不错。
其实你可以感受一下这位导演,连《解救吾先生》这样的电影都需要请刘德华来拉票房,以吴天明在圈里的地位,他不可能请不到一位或者几位拉票房的“小鲜肉”,之所以你发现片头出的演员表里没有一个熟悉的名字(除了领衔主演),是因为他,不屑于或者不愿意这么做。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自负的导演,比如陈凯歌,他近几年的电影充满了一种对观众的蔑视——你们不懂艺术,就我懂。看就行了,发表什么看法?看不懂那是理所应当。一个导演当然应该尊重他的衣食父母——观众,因为这些人在掏钱支持你的工作,所以,电影不营销是可耻的,但是还有一种导演同样值得尊重的,那就是他明明知道自己的电影营销也难以促进销售,但是他还是去拍了。这种导演比如陈建斌,他们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就算再怎么站牌、明星、鲜肉,都不可能吸引来那些看《小时代》、《煎饼侠》的观众,但是,他们还是会有自己的观众群。我喜欢后一种导演,是因为他没有一种趾高气昂的气质,好像不看他电影的人都不懂欣赏似的。萝卜青菜各有所好,你用心的去尊重那些为你贡献票房的观众,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最好的营销。以吴天明的资历、地位、人生阅历,大概他只能做后一种导演,他比陈建斌更极致,他压根就不愿意表现一点和这个世界的苟同。
就像他的这部电影一样,但是必须得说,他有资本这么做。
高晓松讲《老炮儿》时,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经常“茬琴”,这音乐人之间的“茬架”。我看吴天明的《百鸟朝凤》就是感觉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茬影”。你们这个“小时代”,不是谁都可以拍电影吗?来来来,大叔我既不要“小鲜肉”也不来“真人秀”,但是我也来一部电影和你们“茬茬”。
面对这个已经变了脸的时代,吴天明不可能是不悲伤的,他也有他的不解、愤慨,他把这些全部揉进了《百鸟朝凤》里,至于这电影“茬”没“茬”起来,“茬”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或许他已经不在乎了——即便在乎,斯人已逝,还有什么可在乎。
他的时代已经走远,焦三爷从太师椅跳下来,兀自地走远了。死亡是最霸道的,既然已经不适应这个江湖,不如转身离开。但是焦三爷并不寂寞,因为即便在这个充斥着“小时代”的时代,依然还有很多的“恋旧者”。
这些“恋旧者”是不需要被取悦的,也无需被劝说,“下跪式”营销在他们看来是有损作者尊严的。虽然我愿意忽略方励身后的探照灯而相信他是为一颗“初心”下跪,但是六爷单枪匹马去“茬架”为的就是“尊严”二字,江湖变了,江湖道义应该尚存。“老炮儿”们既然选择了旧式方式去解决自身和这个大环境的对抗,他人就不要用这个时代的方式去保护“老炮儿”。这种营销方式大概相当于三儿们将六爷打晕在医院以期爽约来留存生命,“老炮儿”的生命需要怒放,哪怕就是死,也死在自己的规矩里。
所以,不如把《百鸟朝凤》留给那些“恋旧”的人流着眼泪静静欣赏。
虽然《百鸟朝凤》毁誉参半,但是大多数的批评主要针对“卖惨”式营销,有人说这部电影虽为遗作,但是比不上导演本人巅峰之作,所以算不上什么上乘之作。我个人认为,人当然应该有和自己较劲的心力,但就结果来说,未必一定要像攀登高峰一样,一次要比一次强。毕竟一个导演一生的代表作只能是一部,而且还需时光的沉淀来验证。《百鸟朝凤》的年龄尚小,最后的成就未可名状。但是就今天而言,你走进电影院坐两个多小时,能看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情怀,有感动,又怀念,它就算是成功的。至少,它是一部诚意之作。
如果你半路离坐了,既不是吴天明的错也不是你的错,因为我们的确不能强求看《小时代》痛哭流涕的人能为吴天明鞠泪。你们一个是“老炮儿”,一个是“鲜肉”,在自己的时代里各自安好就好,实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价值观得不到老一辈、少一辈的认同而开撕。
说了那么多,《百鸟朝凤》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其实很简单,讲的是一门民间技艺吹唢呐逐渐消失的故事。作为还曾见过滴滴答答吹唢呐的80后,遗憾吗?当然遗憾,但是只是因为看了电影才感到痛心——因为在你人生的二三十年里,你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里居然缺失了唢呐。焦三将最高技艺《百鸟朝凤》传给了天鸣,并且让他发誓要留存技艺。然而,一个人怎么能对抗得了时代?对于天鸣而言,其实是不公平的。就像“老炮儿”将自己的江湖规矩传给了儿子,让他用这种方式在这个世界一板一眼的讨生活——您这不是害他吗?到底是爱他还是恨他?焦三爱天鸣肯定没有错,就连临终,也要卖牛“给他置办一套新家伙事儿”,然而,你不能用爱捆绑另一个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焦三给天鸣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在焦三的时代,保存传承技艺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到了天鸣的时代,除了作为唢呐王的传人,天鸣也是一个人,他要生活要娶妻生子要照顾老人,你把这个担子丢给他,将责任、义务一股脑丢给他,这些和他作为“人”要尽的义务发生冲突时他该怎么办?
在我的脑洞中,吴天明导演将自己关在房子里,看着这个进退两难的人物,一定是流了很多泪吧。“老炮儿”是幸运的,他们死在自己的时代;新人类也是幸福的,他们不用去理会“老炮儿”的时代,甚至蓝玉们也很幸运,因为在时代巨变前,他们已经无需承担旧时代的责任。只有夹在新旧时代中间的“天鸣们”才是最痛苦的。
天鸣咿咿呀呀的吹着《百鸟朝凤》,身边没有一个听众,焦三甩手走了,也许这是吴天明最后的思索,旧的就放手吧,让“天鸣”卸掉那沉重的责任,融入新时代滚滚洪流里吧。他只能做文化传承的领头人,而不是唯一人。所以,县里文化局的出面,算是留下了一个关于唢呐留存的好的方向。
可是负能量又来了,就算吹一场《百鸟朝凤》用来录制,竟然请不到一个完整的班子。生活的磨难让那些手艺人的“手”都受到了伤害,没有保护,哪来传承呢?作为观众,我最遗憾的是,从头到尾,没有听到过一场恢弘而完整的“百鸟朝凤”。如果唢呐真的不好听,为什么要留存呢?
吴天明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老炮儿”看来,旧的即好的。他们害怕承认旧的也不一定是好的的现实,不过,我们仍然认为唢呐应该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留存、传承,它也一定有存续的必要。只不过,这些问题,就需要很多人或者“有关部门”来注意了。让唢呐以新的方式活下去,活的精彩,既不是天鸣一人的责任,也不是吴天明一人的义务。
这也许才是《百鸟朝凤》的最大意义——引起社会的重视,将匠人艺术、匠人精神保护、传承、创新。有洋乐队,也要有唢呐,那百鸟欢叫、飞腾的场景该是多么美丽。保护传统,不应该是悲凉、绝望的,它应该要有一个正能量的指向。这将足以告慰这位匠人“老炮儿”,而不是票房,或者是花式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