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无聊,站在大人旁边看着绑粽子,记忆犹新。
看也就看了,还话多,嫌大人包的慢。这一嫌,便学会了。也解放了大人了.
这大人是我父亲,他会包粽子。母亲不会。
往后几年至今,我费解别人的麻烦。明明包粽子是信手拈来的2小时的活,偏偏要描述繁琐堪比百年老药店的祖传秘制。这还是要看态度:“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很多犯懒的片刻,都是秉着这样的态度去完成的。这就要感谢彭端淑了。。。
至于南洋的粽子,给我印象很不好。地域差异的关系,不太习惯他们的甜肉粽。这天,拿了一个,2刀,一咬,满嘴胡椒粉与芫荽籽粉混合在白色米上面,辣,不习惯的芫荽香,裹着一撮瘦肉酱,这还是香菇瘦肉拌冬瓜条等混炒而成的。老人爱吃,甜甜蜜蜜,牙不好还不费嘴力;小孩也爱吃,甜味十足,肉汁鲜美。
这种粽子叫“娘惹粽”。土著华人的产物。
我有一回玩笑开大了:1920年端午节,南来的沿海渔民想念故里,想起肉粽,又找不到五香粉,只好用印度人常用的芫荽粉代替,没有粽子叶,只好用带有香气的斑斓叶,至于为何是甜的肉粽,敢情也是小岛无盐甘蔗多的原因吧,这才成就了“娘惹粽”!怎么说也是传统之外的另一个分支。像是粽子的堂弟或表亲了。”
这个玩笑引来朋友的友善反驳。说我乱乱编。
娘惹粽,这对我们习惯了肉粽的主,那真的有点“四不像”了。肉粽带甜,非咸非甜x拖泥带水,倒不如来个北粽,白米裹蜜枣,中规中矩,甜美清新。哪怕像传统肉粽也好,大肉大肥的,满嘴喷香,伴随咸蛋黄的加持,辅以板栗的甜香浓糯,滑嫩的香菇在充分浸泡与卤煮的作用,产生一道天然的软底儿,滑入喉咙,浓香百味十足,此时,来一口老茶,轻呷一口,有荡气回肠与一曲清音润断肠之交集。南北早已置之度外,不分派别,只分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