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门考察现代(封建主义之后出现的资本主义时代,也包括当代)社会的学科,主要是为了了解人们的动向而产生的一门学问。这里的内容是本书的第一个章节,解说早期社会学发展中产生的名词。
1. 早期人物介绍
很可惜名单里没有亚裔民族的学者
- 奥古斯特·孔德:生于法国蒙彼利埃,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
- 卡尔·马克思: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资本论》的作者。
-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 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美国社会学家,1908年成为美国社会学协会第二任会长。
- 斐迪南·滕尼斯:德国社会学家,曾担任德国社会学协会的第一人会长。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是挪威移民的后裔,师从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 - 埃米尔·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
- 格奥尔格·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犹太背景。
- 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国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 马克斯·韦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
- 查尔斯·霍顿·库利:美国社会学家。
- 罗伯特 ·E·帕克:美国社会学家。
- 马塞尔·莫斯: 法国社会学家。
- 莫里斯·哈布瓦赫: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年鉴学派成员之一。
- 乔治·埃尔顿·梅奥:澳大利亚裔美籍心理学家、工业社会学家。
- 罗伯特·莫里森·麦基弗:美国社会学家,提出了三种分类概念“社区” “社团” “社会集合”,同时发展了国家论和权力论。
- 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西班牙哲学家。
- 欧内斯特·伯吉斯:美国城市社会学家。
- 安东尼奥·葛兰西:意大利思想家。
-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思想家,作为评论家活跃在学术界。
- 卡尔曼·海姆:匈牙利社会学家,出生于犹太家庭。
- 马克思·霍克海默: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犹太裔德国人。
- 路易斯·沃斯: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出生于犹太教家庭。
- 艾里希·弗洛姆: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2. 用语解说
2.1 社会失范
社会失范: 丧失规范、秩序混乱的状态。“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样的欲望接连产生。通常,欲望会被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所抑制。然而,在经济大幅衰退或极速发展的状况下,社会将陷入混乱;此前压制每个人欲望的规范和道德将停止运作,欲望将无限膨胀,此状态被称为 “社会失范”。
涂尔干认为,当欲望无限膨胀时,由于无法实现欲望,人就会被不满、焦躁和绝望等情绪侵袭,陷入混乱,继而进行失范型犯罪和失范型自杀。可以说社会形势急剧变化的现代就是社会失范的时代。
2.2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分工:涂尔干认为,分工是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此前社会的关键。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相似的生活。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开始复杂化。为了高效推动社会发展,人们的劳动内容变得五花八门。这就是分工。
有机团结(分化社会):每个人都承担不同工作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会变得独一无二。涂尔干认为,证实由于分工不同,人们才会彼此依赖,并产生联结感。
机械团结(环节社会):与此相对,原始社会里的人们过着相同的生活、以这种“相同”为由产生联结的状态称为机械团结(环节社会)。
2.3 自杀的原因存在于社会
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自杀这一个人行为,将其划分为四类(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他认为自杀的原因存在于社会中。各国的自杀率排名和数值每年都没有显著变化。如果自杀是纯粹的个人行为,那么每年的数值和排名应该有很大差异。这表示存在着某种超出个人意志的社会力量。
2.4 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实际存在,它可以被科学得观察,是微生物一样的有机体,像物一样存在并决定着人们的行动,涂尔干建立了集体主义方法论。(后发展为 “宏观社会学”)
社会唯名论:社会仅是一个为了方便而使用的名称,实际存在的是个体及个体之间的互动。韦伯建立了个人主义方法论,齐美尔建立了关系主义方法论。(后发展为“微观社会学”)
2.5 科层制
韦伯认为,随着人口增加,群体(社会)规模越来越大,构成越来越复杂,科层制随之出现。
科层制的特征:基于理性规则运转、通过文书处理事务、对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分工。所有现代团体,如政府机关、学校和公司等都是以科层制为基础的。
科层制具有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理性和高效性。然而,也正由于它的这种性质,个人丧失了作为人的存在感(人的异化)。此外,韦伯也曾预言官僚主义的存在,即强调遵守规则而非实现目标。
2.6 支配的三种类型
一个群体(社会)中通常存在支配和服从的关系。支配是指“使一定范围的人服从某一命令的可能性”。为了实现支配,需要使得服从者服从支配者的理由。韦伯将该理由分为 传统型支配、魅力型支配、法理型支配三类。
- 传统型支配:以自古以来的传统、家系、血缘为基础的支配关系
- 魅力型支配:因自愿服从先知、巫师和英雄等人的超人类特质而形成的支配关系
- 法理型支配:基于法律等规则的支配,可以说是对规则的服从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科层制原理的基础上的。法理型支配的典型就是科层制。
2.7 城市主义
沃斯将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称为 城市主义(城市的生活模式)。在城市中,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削弱,人与人之间的表面关系(间接接触)加强。
沃斯认为,当表面关系占上风时,人们虽然可以摆脱亲密关系的束缚,但家庭纽带也随之剥削,导致社会失范。
2.8 边缘人
帕克将生活在多文化并存的社会里、不完全被任何一种文化群体同化、不完全属于任何一种文化的群体称为边缘人。
边缘人能够客观地看待多元文化, 这使得他们当中许多人都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9 霸权
葛兰西称霸权为国家和政治运动的霸主权利和领导权力。现代(资本主义)之前的统治是基于暴力的;与此不同,现代国家的统治既根植于暴力的强制性,同时又通过媒体和学校教育的知识、文化引导与人们建立了共识(取得同意),巧妙地掌握了霸权。
2.10 大众的反叛
奥尔特加认为,人类分为精英(少数者)和大众。
- 精英:是指哪些想让社会变好、不遗余力地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要求自己承担许多义务和责任的人。
- 大众:不对社会或自己负责,乐于与他人保持一致并不为此感到痛苦的人;他们把平庸的观点和价值观重新表述为“一般性思维”,然后强迫他人接受。
大众将精英所构筑的技术和知识视作理所当然,并只主张自己有权坐享精英的努力成果。(大众为了自己的利益侵蚀了精英原属的地方),奥尔特加用 “大众的反叛”形容这一现象。
2.11 权威主义人格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们摆脱了传统框架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但结果是各种纽带被切断,人们不得不自己决定个人的生活方式。这时,人一旦不能忍受焦虑和孤独,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权威的束缚。弗洛姆称之为 权威主义人格。
弗洛姆在 纳粹主义 时期的德国发现了 权威主义人格 这一社会性格。他认为德国人民之所以崇尚纳粹主义,正是由于他们获得了自由。
可悲的是,比起自由,人们更喜欢权威、束缚、组织、群体、规则等不自由的东西。(自由=不安+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