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误区]“快点”是个谎言
一个小学生家长的网络调查,一个小学生被催一天要超过20次,家长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快点。家长有的时候催孩子有用,有的时候也没用,甚至开始吼孩子。这样给孩子建立了一个条件反射,不催孩子就不动。最终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形成依赖。为什么催还没有用,非得到最后带着情绪怒吼,孩子们才开始行动呢。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行走的人肉闹钟。孩子们在家不看闹钟,只要看爸妈的脸色,就能判断时间的多少。快点,这两个字对孩子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要长期使用这两个字,催促孩子们。并不能让孩子们生成一个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的内在节奏。反而会让他们依赖周围人的反应和情绪作为自己要干什么的标准。所以把“快点”这两个字从生活当中去掉吧。
当你想对孩子说快点的时候,其实就是想让他感知时间的紧迫性。更好的提醒方式是把“快点”这两个字换成“现在是几点?”离我们做什么事,还有多少分钟?比如说现在是7:20,你7点半出门还有十分钟,我们还有什么需要完成的?加油吧!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自我管理的训练周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当我们用不带情绪的,准确的时间反馈,来替代快点这个模糊的词汇时。孩子们对具体的时间慢慢的开始有了感知。
最好给孩子配备手表或者手环,方便孩子能够随时看到时间。不管用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客观平和的表达,千万不要带情绪。我们经常会催促孩子,其实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催促本身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家长们越催孩子就越慢。反正每次都有老爸老妈垫底,总有人替他着急,拖着他在上课之前赶到教室,避免受到惩罚。这样的循环往复,孩子就没有了责任感和自主意识。习惯了在催促中按照家长的指令来进行下一步。“快点”是个大谎言,从今天开始就把它在我和孩子的对话中去掉,可以用更加准确的提醒来帮助孩子们感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