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酝酿已久的六卿之间的兼并战争终于爆发了,赵、魏、韩、智结盟,经过七八年的战争,终将范、中行二氏彻底消灭,掌控天下格局。智氏位列四卿之首,实力最强。智伯成为智氏继承人之后,执掌国政,想除去赵氏宗族。
于是,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围住晋阳城,引晋水灌之。整个晋阳城仅有三版没有被淹没,赵氏已面临“亡国”的命运。然而,某天夜里,大水决口倒灌智伯军营,军队乱成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两侧出击,赵襄子率领士卒从正面进攻,杀死了智伯,将智氏宗族诛杀。
《荀子·哀公》中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位居四卿之首,原本可以坐拥天下,统领四卿,为晋国之王。智伯偏要引水灭赵,反而却被赵襄子杀死,确实有点可惜。好好的天下不要,他反而选择走上绝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在于他才胜过德。详细原因,请看下文分解。
一、智伯拥有五种贤能,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伯为继承人时,族里的一个明白人看透了智伯的一切,他就是智果。于是,智果建议智宣子立智宵为继承人人。因为智伯虽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唯独有一点不如别人,智伯没有仁德之心,不适合做君王。
原文如下: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 伎艺毕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伯拥有的五种贤能,分别是:①他留有美鬓,身材高大;②擅长射箭,驾车有力;③技能出众,才艺超群;④巧言善辩,文辞优美;⑤坚强刚毅,果断勇敢。这五大贤能可以让智伯远远超越常人,屹立于众人之上。唯独没有仁德之心,他不懂如何去用自己的才能去行善。
“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原来智果早看到了智伯的结局,于是他请求太史让他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避免祸及家人,走上灭亡之路。智果凭借这种操作,果然逃过了一劫,成为唯一没有被诛杀的智氏家族。智伯的结果,应验了智果的预言。
智伯虽有五贤,却没有仁德之心,成为了他被诛杀的根本原因。明明可以坐拥天下,称帝为王,却偏偏觊觎赵氏的土地,想尽办法除去赵氏,反而被赵氏所灭。智果的建议,没能改变智宣子的决定,智伯注定要走上绝路,智氏家族并将走出历史的舞台。
《论语》有言:“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帮助别人,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去关爱和憎恨别人,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智伯没有仁德,自然不会懂得关爱他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引起纷争。
二、有胆量得罪韩氏,却无防人之心
智宣子去世后,智伯继位执掌国政,意气风发,傲视群雄。有一次,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参加宴席。期间,智伯戏弄了韩康子,羞辱了他的国相。可能是新王上任,要找点存在感吧,也或许智伯的德行也就如此,在众人睽睽之下的宴席都不懂尊重他人。
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后,便劝谏他:“主公,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然而,智伯完全不当一回事,傲慢地说道:“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祸就算不错了,谁还敢威胁我!”作为一代君王,智伯的言行实在有违他在众人心中的形象。
他连自己的家臣的建议都听不下去,还没把这当一回事。智国接着说,“《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出来时就谨慎提防。’主公在宴会上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事后又不戒备,还说出那样的话。就算是小虫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
智伯作为一个刚刚上任的新君王,有点个性和脾气可以理解,但是他一上位就挑衅别人国君和国相,确实有点不太理智。后来,他没把智国的话当一回事,没有提防之心,不做任何的戒备动作。在智伯的认知中,他实力最强,韩氏家族不过是自己的臣子,掀不起大风大浪。
常言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作为一个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作为一个君王居然不明白。自古以来,王位的纷争不断,人人都觊觎,谁都想坐拥天下,傲视群雄。智伯的态度,令人十分不解。
三、贪得无厌,索取土地,引起众怒
宴会之后,智伯变本加厉,逼迫韩康子割地给他。这样的行为,恰巧被国相段规看透了。段规说,“智伯好礼又任性,得到土地后,会更加狂妄,定会再向他人索要,如果不给定会实施武力讨伐。现在他想要土地,就给他,让他沉醉于此。我们坐等事态变化,等待好时机在出手。”
果然,智伯索要了韩氏土地后,又向魏氏索取土地,接着又向赵氏要割地。但是,赵氏这次并不像韩氏和魏氏那样主动让出土地,赵氏选择了反抗。智伯的行为,已经惹怒了韩、魏、赵三大家族,为他们后来的结盟奠定了基础。贪得无厌的他,引起了众怒,大家都没有明面上表现出来,可内心早已“汹涌澎湃”“千军万马”。
由此一来,智伯为自己走上绝路的结局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人人得而诛之。土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心脏,割地让出,又是何等的奇耻大辱。智伯摆明就是想欺压韩、魏、赵三大族氏。贪婪的性格,也是他致命的一个点。
四、刚愎自用,不知悔悟,不听絺疵的忠言
为了讨伐赵氏,智伯带领韩、魏族氏攻打赵氏,将赵氏逼到晋阳城,引用晋水灌城。将晋阳城团团包围,晋阳城仅有三版没有被淹没。韩、魏两族在智伯的威压下才与智伯结盟,实际上早就想除去智伯。而韩、魏两个族氏的心思,被智伯的谋士絺疵看透,絺疵告诉智伯:“韩魏两家一定会造反。”然而,智伯却不相信他。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去见韩、魏两人,商讨一起对抗智伯。韩、魏两人有点犹豫,张孟谈将目前面临的据说分析,说道:“智伯现在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如果赵氏灭了,接下来就会轮到你们两家了。”于是,一拍即合。韩、魏、赵决定结盟,除去智伯。
就在这天夜里,赵襄子派人出城杀了智氏守堤的官吏,使大水决口倒灌智伯军营,制造慌乱。韩、魏两家则从侧面出击,借水势倒灌这个时机,赵家从正面进攻,赵、韩、魏三家结盟除去了智氏家族,智伯被赵襄子诛杀,从此,他走出了历史的舞台。
智伯的所作所为应验了《中庸集注》中所言“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本想用水淹没晋阳城来消灭赵家,反而被赵襄子借水势制造慌乱,创造时机,将他除去。赵家之所以能反败为胜,韩、魏两家的态度起到关键作用。
总结:
司马光指出,智伯的灭亡,在于他才胜过德。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刚强、坚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德统帅。所以,德才兼备德人才是“圣人”;无德无才德的人是“愚人”;德胜过才德人是“君子”;才胜过德的人是“小人”。
针对用人,司马光指出,选取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是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是用来作恶的。用人要考察他的品德,治理国家要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智伯的才胜过德,所行之事乃“小人”所为。
智伯如果有仁德之心,就能够听取家臣和谋士的忠言,也不至于沦落到被赵襄子当饮酒器具的地步。权力,让智伯迷失了方向,他的所作所为,完全不知悔改。旁观者都看得很清楚,唯独他自己沉溺其中。仁德之心的缺失,导致智伯走下历史舞台,智氏家族在晋国消失。
一个人拥有了知识和才智,而没有美德,那么,知识和才智也不过是恶的化身。一个人拥有了权力,如果不用来造福人类,不管它如何运用,对统治者来说都是贻害无穷的。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需要定期反省自己,总结自身所作所为。必要时,需要借用旁观者的眼光,采纳别人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