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 SIS) 是1972年由Neer首先提出来的,是指肩部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由肩峰、喙肩韧带、喙突、肩锁关节共同构成)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引起的肩部疼痛(肩前方或前外上方疼痛)及活动障碍的总称。
肩关节解剖
No.2 致病原因
原发性:
人体正常肩峰应该为图中第二种的形状。第一种形状易导致肩关节不稳、习惯性脱位等问题;而第三种则是因骨骼畸形而导致的肩峰撞击。
继发性:
肩袖肌力不足
肩袖肌力不足会造成,肩关节外展时肩袖对肱骨头稳定作用降低,导致肱骨头上移造成继发性撞击损伤;而外旋肌力量不足可能会造成肩关节外展时,肱骨头向上滚动并伴随向下滑动时,肱骨外旋不足,从而造成撞击。(肩袖在肩关节运动中对盂肱关节起着支持和稳定的作用,当肩关节外展上举时,肩袖肌肉的收缩使得肱骨产生向上的滚动和向下的滑动,尤其是冈上肌作为启动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避免三角肌外展肱骨时强有力的收缩使肱骨头直接撞击在肩峰或喙肩弓。)
前后侧肌肉不平衡,体态不正,圆肩驼背等。
eg:部分健身爱好者只练胸不练背,练完忽视拉伸,导致胸小肌紧张,都会有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风险。(胸小肌止于肩胛骨喙突,过于紧张会在肩部外展运动中限制肩胛骨的上回旋,导致肩肱节律出现异常,增大撞击的概率)
No.3 评估手段
有肩部过度活动的病史(游泳、小球运动员)。
长期不正确的体态,导致圆肩驼背,肩膀向前勾。
观察肩肱节律是否异常,特别是外展时是否出现本不该有的耸肩动作。
手臂在进行外展动作时肩关节内弹响、摩擦音或疼痛。
肩峰前外缘出现压痛。
肩关节夜间痛,痛侧侧卧位时疼痛加剧。
疼痛弧试验,在手臂主动外展到60°—120°时有明显疼痛,而被动活动时疼痛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无痛。
No.4 肩袖肌群训练图示(继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