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欠我很多很多的幸福。”
“有些债,欠的心安理得才好。”
我满是调皮又得意的回答老张。像小时候外公送了我一盒芭比娃娃一样的得意。
在一段空气中都充满幸福的灰尘的关系里,想要慵慵懒懒的让阳光照进每个细胞,好像是构图,绿油油的草坪,有味道的空气,清甜的草莓和温柔的老张。
暖的很入心。
我欠老张某些情侣间的默认打趣很多次,欠的心安理得。哪天或许我俩会吵,我还会像个孩子一样,叉着腰,提醒他,“我还欠你很多亲亲!”
我想老张哪怕是拿好了行李下定决心要给这个女人点颜色,也马上会要哭笑不得了。老张会抱抱我。然后,留下。
然后我再继续心安理得“欠着”老张。
微信消息震动了下。我的蜜友告诉我她的一些不愉快体验。大概是,有的人,心安理得的欠着别人。把别人的“付出”看做是理所当然。这些人,善于“道德绑架”。给自己受用最为松弛的标准,却为旁人打造最严格的标准。如果留心,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社会上,其实这种现象已经扎堆到发出腐臭了。而与之相对,有的人,善于被“绑架”。在他们的认知里,传统的意识里,是无论如何也要留个好名声,落下一个“好”。人都小心翼翼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着,唯恐稍有不慎,得罪他人,日后留下口舌。这样意识的驱动下,我们会不自觉的为自己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会觉得拒绝别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会觉得哪怕只是普通的关系也得在给自己造成巨大的麻烦下帮助他人。在前二十年里,我也一直被这样的家庭思想所教育,可是渐渐的我们发现,我们“这群人”,不愿麻烦别人,尽力帮助他人,却并不一定留下了所谓的“好名声”。因为,在对方看来,一切“理所当然”。
就像是我朋友妈妈的邻居,在自己家房子被淹的情况下,受到朋友妈妈的邀请留宿朋友家。邻居的本能反应不是感恩,尽量少点添麻烦。而且理所当然,毫无节制。即使朋友家人被折腾的很累,但依旧笑脸相迎。只有朋友还有些道德上过不去的告诉我,“自私也好,我就是不开心。”其实真的不是这样,这不是自私,这是人心感知回应。一定不要自己吃尽亏还得做滥好人。
还有之前有听过有则新闻,一对年轻情侣在地铁低头看手机,旁边的老人居然为了情侣没有看到他们而立即让座,甚至对年轻情侣爆粗口。真的很骇人听闻。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或者老人小孩,去做一些毫无道德底线的事情。先生而为人,而后弱势。
对于普通的陌生人,“理所当然”是件恶心的事情。而对于真情也同样。
说到真情,也只是作为调侃的说有些债,心安理得的欠着才好。是作为亲密关系的一种小特权小调解。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付出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爱需要回应,需要被重视。电影《十二夜》中张柏芝与陈奕迅分手时的争吵让人有些心疼,“是不是我越紧张你,对你越好,你越是嚣张啊。”
把别人的好当作理所当然,不仅对爱情会消耗很多,同样,亲情也是。
尤其是亲情,从小到大,我们总会听到这样一个讯息,父母对子女的好,是天经地义。所以,中国家庭的孩子,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为,我们应该拍拍胸脯很有底气并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或许父母不会轻易对子女失去耐心并且失望。但是这并不代表,父母心在长长久久的平淡日子里得不到子女任何回应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最初的温度。同时,就像《欢乐颂》的樊胜美一样,她工作后,无论是精力财力,家庭就像是一个资本家一样榨干她身上每滴血。并且得不到任何理解和回应。或许一开始,她也是快乐的,认为自己终于有能力有机会为父母分担生活,可是当一切演变成“理所当然”,量积累多了,这中间不正在悄悄变质吗?我也见过有的朋友,为了让父母喜颜悦色些,活生生将自己拉到了高处,最后被父母要求。甚至也渐渐只问结果,不在意过程。不曾试图去理解了,只是一味地认为,你优秀是应该的嘛。朋友开始失望。也对于这件事变得无精打采。所以,即便是母子亲情,血浓于水,再热的心也会冷掉。
真正成熟而又舒服的关系,是相处不累自然亲切。无论是陌生人,普通朋友,恋人,亲人,都别再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理所当然”。唯有这样,失去才不会轻易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