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刘同的《向着光亮那方》,出于好奇,下午特意先在网上看了他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
我是喜欢这电影的,尤其喜欢前大半部分,后面的结尾过于牵强,比如林更新客串那段,说他原名是林子傲啥啥,感觉太假。
看完电影,太多感触,太多纠结。
如果时光能够回流,素衣也许不会像天骄妈妈一样只盯着女儿的成绩,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不去用心了解孩子内心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想做什么,而一味地强加给孩子应该做什么、必须做好什么。
最近一直在关注思考一个问题:父母到底怎样做才算合格?在孩子眼里,怎样才算是合格的或者是相对完美的父母呢?现有教育体制下,绝对完美估计是没有。
一直以来,素衣觉得还算是一个好母亲,对家庭、对女儿尽心尽力,自认为是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女人。也确实一直这样努力来着。
可是,前不久和女儿的一次网上深谈,彻底消灭了我的自信,愈来愈觉得做的还真不够,不合格。
于是开始认真的反思,和H讨论我们一路走来,在女儿成长路上的缺位、越位。这个缺位、越位不是没有关心照顾,而是该关心的没有关心到位,不该做主的帮孩子做了主。
过度的关心照顾,会让孩子丢了自己的所喜所好,只是为了“取悦”父母。
和女儿深谈之前,其实素衣也在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近几年,我们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其近半年多来,我先后分享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公号文章,吃惊的是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不少孩子的留言共鸣。孩子们的留言多有说到父母教育方式偏颇的问题,比如打骂孩子、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父母不和影响孩子、只关注考试成绩等等。
说真的,这些留言很让我吃惊。我吃惊的不是孩子们说的这些教育问题,是他们产生这么强烈的共鸣,而我们的父母也许还不自知。
最近还看到一些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的文章,比如说父母和孩子构成了“铁三角”关系,但这个关系里,夫妻是第一位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第二位的。就是夫妻必须和睦相处,才能给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这个观点素衣特别认可。可是,回过头想想,我们还有多少父母在这个关系中本末倒置,在走着“一切为了孩子”的老路?一切为了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争吵不休;一切为了孩子,不断的因为成绩责骂孩子;一切为了孩子,随便地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句“都是为了你好”就可以不顾孩子内心的感受而将孩子捆绑在父母自己的套路中。
电影中,天骄在房间悄悄看天文杂志,不小心被送牛奶进来的父亲看到了飘落地板上的天文图片,父亲默默捡起,说:“这可难得一见啊,你要是想去,你妈那边我帮你想办法”。女儿迷茫的看了父亲一会儿,最后说“还是算了吧”。
当天骄妈妈发现女儿藏在床头被子下高翔送的“音乐天堂”的录音带时,气急败坏的扯乱了磁带,完全没有考虑女儿的内心感受。当女儿鼓足勇气辩解说:“我想学天文”,天骄妈妈仍没好气的说:“天上的石头有什么好研究的”。
这两个画面特别触动我,天骄爸爸其实是懂女儿的,也是支持女儿按自己的喜欢和想法去做的,但他没能拗过天骄妈妈的执着。而天骄妈妈也是很爱女儿的,但她只顾把自己的爱和喜欢灌输和强加给自己的孩子,从没去感受孩子的内心。
看完电影,我想,也许现在或将来,现实生活中,每个陪同孩子走过这段青春岁月的爸爸妈妈还是会走这样的老路。
所以,迷茫的不是孩子,迷茫的不是青春,最迷茫的恰恰是这些本该指引孩子们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