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是个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的女孩子。她聪明能干,有着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自己有房有车,典型的职场御姐。
本以为她事业正做得顺风顺水的,前景大好,可有次抽空出来喝茶聊天,她出语惊人:“公司里连个能让我起se心的人都没有,我想辞职了。”失望失落之情溢于言表,简直生无可恋。
更没想到的是,另外几位也已做到所在公司中层的姐妹也都眼睛一亮,居然纷纷附和:“对对对,就是你说的这种感觉啦!你这么一说,我才突然弄清楚为啥我天天都不想上班。”
一定会有人说,这是吃饱了撑的。
可是,人不单单是靠吃米活着的啊!尤其女人,特别是知性美女。
基本的物质条件满足后,几乎所有人都会考虑发展,有些更注重精神追求,有些更倾向于职务、平台,人都是有点ye心的,或者可以说,虚荣心(ye心)是人进步的动力。
像明媚在的那家公司,看起来是没什么压力的,除了赶订单时加班外,平常只要钉是钉铆是铆地干活儿,似乎就万事大吉了。
可身边都是些没有魅力的、机器一样的人,每天固定时间做同样的工作,甚至说同样的话,还得经常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上班的软环境该有多无趣啊,又因为每天上班时间长,稍微加下班回家都很晚了,实际能待在家享受生活的时间,也大都用来吃饭、睡觉了,你说说,这样的生活该有多无聊啊?
时间久了,这种单调无趣无聊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压力,一种让人窒息的压力,空气里弥漫的似乎都是压抑的感觉。
明媚说:“当年刚毕业进这个公司,想象着身边都是牛人,满怀激情地想跟着多学些本领,干一番事业,憧憬着跟公司一起成长,几年后回头一看,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经历了与自己曾经设想不一样的生活倒不可怕——生活中本来就充满未知嘛,这样才有探究的意义——最可怕的莫过于:不光没有看到成长,还把自己体制化了,失去了离开的能力。
很明显,明媚不是这样的人。如果是,她就不会有这样“出格”的要求和念头了。她是对生活有要求、对自己也有要求的人。
明媚很早就悄悄为自己做打算了。她在工作之余,在同事们聚餐吹散牛K歌各种嗨皮的时候,见缝插针地看书,不慌不忙地成长,付出足够多努力后,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证书。而日常工作中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的积累,职场里横向、纵向人脉的建立,也为她带来了跳槽的砝码。这样,工作这一主线在她心里就慢慢变成了辅线,自己一心想做的事情一旦时机成熟就随时可以从辅线变为主线。
有人说,你想和牛人做朋友,得自己先牛起来。因为真正的牛人没工夫瞎搞社交,瞎搞社交对他们来说就是耽误工夫,他们时间宝贵,更喜欢跟牛人做朋友,以便互相搭台,更大范围地资源共享。
对,“无友不如己者”,夫子如此,常人亦如此,只不过夫子一语中的道出真相罢了。
卡夫卡说:“我忍受了5年办公室生活,早上八点开始工作,到晚上七点、七点半、八点、八点半……天啊!我站在通往办公室的狭长走廊上,每天早上被绝望侵袭。”
伟大的卡夫卡哪里只是说自己,明明是在说我们啊!
不想上班,想辞职,大概是很多职场人的心声。
可是,社会上好像有个普遍的误解,觉得敢辞职的都是牛人,彷佛隶属于某个企业、某家公司就是没能力的代名词。于是一时间年轻人随便有点什么事儿就潇洒地拍屁股走人,连神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什么“我要辞职”这样言简意赅、或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的辞职信都能火遍全网。
事实是,牛人们做了一般人不敢做的事,并且做成了。这击中了大众的痛点,惹得到处都是星星眼,内心里幻想着自己也辞了也可以过得更好。
事情的实质是:人家本身就牛,所以能看似随意地辞职又活得很好,而不是辞职了才牛的。而这份“牛”,大都是草蛇灰线地埋伏笔了的,花了很多精力、心思、时间,才做的决定,一定不是头脑一热就辞了的。
比如马y,比如lsll。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可以选择今后的工作、生活,可以拥有更高的自由度。是的,读书确实具有这样的神奇功力,凡是让人长本领、变厉害的事情,都具备这个功能。
既然公司连个能让明媚起se心的人都没有,既然周围已经没有什么有吸引力的东西了,既然有趣对明媚来说还那么重要,既然明媚已经为离职做了长足的准备,那明媚辞职就只是迟早的事了。
并且,明媚一定会寻找到一个有很多充满魅力的人的群体,在其中开心地进行新的工作。
如果哪天又发现了开篇的问题,她一定有能力再次自我升级到最新版本,再寻找更有能力更有趣的合作伙伴,直到她身边到处都是自己喜欢的那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