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易道论(19-40)

19、“天元”与“地元”

    乾纳甲乙丙丁戊己,坤纳己庚辛壬癸甲。这是两个时间顺序,由于时间的一维性质,即不可逆性,因此甲在乾卦中就有了这样一个特性,那就是“只出不入”,意思就是甲在乾卦中是个绝对的开端,只有它才能号令天下,其它爻只有服从,不可忤逆。《易传·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甲就是“大哉”的“乾元”,我们也把它叫做“天元”。

  己在乾卦中处在终结阶段,没有进取能力,只有吸纳能力,我们把这个阶段的己就叫“只入不出”。

  在天文学上有个“白洞”与“黑洞”的说法,打个比方,甲在乾卦中就是那“白洞”,己在乾卦中就是那“黑洞”。

相对于甲和己而言,乙丙丁戊则是“可入可出”。

甲和己的这种性质,到了坤卦就反了过来,在坤卦中,己是开端,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甲是终结,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庚辛壬癸还是“可入可出”。


作为坤卦开端的己,《易传·彖》也有个说法,那就是“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相对于“天元”甲而言,我们把己也叫做“地元”。

甲在乾卦中是“只出不入”,到了坤卦就变成“只入不出”;己在乾卦是“只入不出”,到了坤卦就变成“只出不入”,可见出入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0、 “原筮”与“复筮”

在通行本周易卦序中,乾卦排在第一位,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坤卦排在第二位,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两卦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由于坤卦是乾卦的颠倒,所以我们把乾卦就叫坤卦的“原筮卦”,把坤卦就叫做乾卦的“复筮卦”。

“原筮”一辞,出自比卦辞“原筮元永贞”,比卦在周易卦序中排第八位,所谓“原筮”是指师卦,“原筮元永贞”的意思是师卦的初爻只改变所代表的时间,当然也改变运行的方向,但不改变位置。根据比卦辞的这个提示,我们把师卦就叫比卦的“原筮卦”,而把比卦叫做师卦的“复筮卦”。

“原筮”与“复筮”具有普遍意义,推而广之,依据周易通行本的卦序,六十四卦还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叫“原筮卦”,另一类叫“复筮卦”。我们把周易卦序中所有排在奇数的卦都叫“原筮卦”,所有排在偶数的卦都叫“复筮卦”,乾卦排第一,是“原筮卦”,坤卦排第二,是“复筮卦”;屯卦排第三,是“原筮卦”,蒙卦排第四,是“复筮卦”,如此等等。

“原筮卦”的共性是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复筮卦”的共性是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

大抵“原筮”为本,“复筮”为末,所以多数特殊的卦变,发生在“复筮”阶段。

21、原筮卦与复筮卦的动静问题

我们曾经按照周易卦序,把卦序中的奇数卦叫做“原筮卦”,把偶数卦叫做“复筮卦”。通过对使用“贞”字的情况统计,发现有“贞”字的“原筮卦”有乾、屯、需、师、同人、随、临、无妄、颐、咸、遯、家人、蹇、损、萃、困、革、渐、涣、中孚、既济,共计二十一个卦。“复筮卦”则有坤、蒙、比、否、大畜、离、恒、大壮、明夷、旅、兑、节、小过,共计十三个卦。“原筮卦”使用“贞”字的概率要大大超过“复筮卦”,这说明“原筮卦”利于或适宜稳固,相对来说,“复筮卦”则不利于或不适宜稳固。

如果再对使用“亨”字的情况做个统计,那么卦辞中有“亨”字的卦就有乾、坤、屯、蒙、需、小畜、履、泰、同人、大有、谦、随、蛊、临、噬嗑、贲、复、无妄、大过、坎、离、咸、恒、遯、萃、升、困、革、鼎、震、豐、旅、巽、兑、涣、节、小过、既濟、未濟,共计三十九个卦。其中“原筮卦”有乾、屯、需、小畜、泰、同人、谦、随、临、噬嗑、无妄、坎、咸、遯、萃、困、革、震、豐、巽、涣、既濟,共计二十二个卦。“复筮卦”坤、蒙、履、大有、蛊、贲、复、大过、离、恒、升、鼎、旅、兑、节、小过、未濟,共计十七个卦。这就说明,“原筮卦”不仅较比“复筮卦”稳固,也比“复筮卦”通达。

由此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原筮”为本,“复筮”为末,本固则末兴,末固则伤本。

4、三个“圆圈”与一个“圆圈”

前面我们在谈《什么是卦体?》时曾经谈到,六爻还可以分别构成“三个圆圈”,即初二上四,初三上五,二三四五。作为“圆圈”,无所谓起点和终点,也无所谓正向与反向。但是,当我们把乾卦与坤卦纳入天干以后,就会发现三个“圆圈”变成了一个“圆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卦体上,初二三四五上,从空间上看又是下前右后左上,下前上后可以构成一个“圆圈”,下右上左也可以构成一个“圆圈”,前右后左还可以构成一个“圆圈”,这就是三个“圆圈”的来历。自从乾卦六爻纳入甲乙丙丁戊己以后,再按下前上后纳入天干就成了甲乙己丁,按下右上左纳入天干就成了甲丙己戊,按前右后左纳入天干就成了乙丙丁戊。由于天干具有一维性、方向性,因此在这三个“圆圈”当中,有的就成不了“圆圈”了,比如说甲乙己丁和甲丙己戊,只有乙丙丁戊还可以算得上是个“圆圈”,而且还是有“断裂”的、不封闭的“圆圈”,乙可以算起点,戊可以算终点,在乙和戊之间有一个断裂,从空间上看是乙和戊为“邻”,从时间上看是有间隔,从乙直接至戊隔着三个时间单位,从戊直接到乙隔着七个时间单位。

坤卦六爻初二三四五上,从空间上看也是下前右后左上,下前上后是一个“圆圈”,下右上左是一个“圆圈”,前右后左是一个“圆圈”,这三个“圆圈”也是无所谓起点终点,也无所谓正向反向,下前右后左上纳入天干以后是己庚辛壬癸甲,这样一来,有的“圆圈”也就不成“圆圈”了,比如说下前上后,纳入天干就是己庚甲壬;下右上左纳入天干就是己辛甲癸,根据天干的方向性和一维性,这两个“圆圈”就无法形成了,只有前右后左纳入天干是庚辛壬癸,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圆圈”,但这个“圆圈”也是有起点、有终点的,庚为起点,癸为终点,庚与癸在空间上为“邻”,在时间上却有“断裂”,从庚直接到癸需要三个时间单位,从癸直接到庚需要七个时间单位。

以上就是三个“圆圈”变成一个“圆圈”的原因,“时空隧道”是科学与艺术界一个新的热门话题。在周易卦体上,就存在着空间为“邻”但时间上“断裂”的情况,这种情况大量存在,正所谓“咫尺天涯”。但是,时间上相连的爻与爻之间,一定是在空间上相“邻”,比如说甲和乙相邻,乙和丙相邻,丙和丁相邻,如此等等。

8、三个“对立面”与五个“对立面”

前面谈到,六爻按照空间位置可分为“三个对立面”,即初爻与上爻,二爻与四爻,三爻与五爻。处在对立位置上的爻彼此是不能够直接“见面”的。不处在对立位置上的爻,彼此都是“相邻”,例如初爻与二三四五爻为“邻”,二爻与初三上五为“邻”,如此等等。

当着乾卦纳入甲乙丙丁戊己、坤卦纳入己庚辛壬癸甲以后,三个“对立面”这时候就变成了五个“对立面”,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看,在乾卦中,根据初上对立,得出了甲和己对立;根据二与四对立,得出了乙和丁对立;根据三与五对立,得出了丙和戊对立。在坤卦中,根据初与上对立,得出了己和甲对立,根据二和四对立,得出了庚和壬对立;根据三与五对立,得出了辛与癸对立。这样,甲和己、乙和丁、丙和戊、庚和壬、辛和癸,就形成了五个“对立面”。

这五个“对立面”,同三个“对立面”一样,在卦体上处在对立的位置,彼此是不能直接“见面”的。不处在对立位置上的爻,彼此为“邻”,这样在乾卦中,与甲为邻的就有乙丙丁戊,与乙为邻的就有甲丙己戊,与丙为邻的就有甲乙己丁,与丁为邻的就有甲丙己戊,与戊为邻的就有甲乙丁己,与己为邻的就有乙丙丁戊。在坤卦中,与己为邻的就有庚辛壬癸,与庚为邻的就有己辛甲癸,与辛为邻的就有己庚甲壬,与壬为邻的就有己辛甲癸,与癸为邻的就有己庚甲壬。

虽然每个爻都与另外四个爻为邻,但由于纳入了天干,邻里之间的亲密程度就有了差异,比如乾卦,在与甲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密的是乙,其次是丙,再次是丁,最差是戊;在与乙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甲和丙,其次是戊,最差是己;在与丙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乙和丁,其次是甲,最差是己;在与丁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丙和戊,其次是己,最差是甲;在与戊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丁和己,其次是乙,最差是甲;在与己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戊,其次是丁,再次是丙,最差是乙。再比如说坤卦,在与己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庚,其次是辛,再次是壬,最差是癸;在与庚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己和辛,其次是癸,最差是甲;在与辛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庚和壬,其次是己,最差是甲;在与壬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辛和癸,其次是甲,最差是己;在与癸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壬与甲,其次是庚,最差是己;在与甲为邻的四个爻中,最亲的是癸,其次是壬,再次是辛,最差是庚。邻里之间亲密程度的差别,决定了有的是“得朋”,有的是“丧朋”。

按照天干区分,六爻有五个对立面,但在一个卦中还是有三个对立面,因为在一个卦中,有了乙丙丁辛,就没有庚辛壬癸;有了庚辛壬癸,就没有乙丙丁戊。乙丙丁戊与庚辛壬癸,也是不能“见面”的。

5、“车”、“舆”、“轮”、“辐”、“輹”

乾卦纳入甲乙丙丁戊己以后,乙丙丁戊构成了一个不封闭的“圆圈”;坤卦纳入己庚辛壬癸甲以后,庚辛壬癸构成了一个不封闭的“圆圈”。从视觉上看,这是两个平置的“圆圈”,当这两个“圆圈”竖起来以后,经文上有个名称就叫“车”,或者是“舆”与“轮”。

“车”字在经文中共有四处,一是大有二讲“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二是賁初讲“賁其趾,舍車而徒”;三是睽上讲“載鬼一車”;四是困四讲“困于金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大有卦的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是癸庚己壬甲辛,二上四初这四个爻的天干顺序是庚辛壬癸,二爻庚是这个“圆圈”的起点,所以爻辞说是“大车以载”;賁卦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也是癸庚己壬甲辛,二上四初这四个爻的天干顺序也是庚辛壬癸,初爻癸是这个“圆圈”的终点,癸的发展方向是甲,如果至甲,那就脱离开这个“圆圈”,所以爻辞说是“舍车二徒”。睽卦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是辛甲壬己庚癸,五初三上这四个爻的天干顺序是庚辛壬癸,上爻癸是这个“圆圈”的终点,所以爻辞说是“载鬼一车”。困卦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是丁丙己戊甲乙,上二初四这四个爻的天干顺序是乙丙丁戊,在这个“圆圈”上,四爻戊是终点,因此叫“困与金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纳入天干以后的卦体上确实存在着一个“圆圈”,这个“圆圈”的一个取象就是“车”。

“舆”字在经文中共有八处,如师三讲“師或輿尸”;师五讲“弟子輿尸”;小畜三讲“輿說輻”;剥上讲“君子得輿”;大畜二讲“輿說輹”;大畜三讲“曰閑輿衛”;大壮四讲“壯于大輿之輹”;睽三讲“見輿曳”。这里我们不一一细说,只说“君子得輿”是怎么回事。剥卦是个极其微妙的平衡卦,卦体稍有晃动,那就难免倾覆,剥卦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是丁甲丙己戊乙,上三初五这四个爻的天干顺序是乙丙丁戊,在这个“圆圈”上,上爻乙是起点,五爻戊是终点,上爻的天道走向是三爻丙,如果是上爻不动,静待时间变化,然后变成复卦初爻癸,复卦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以后就是癸庚己壬甲辛,二上四初的天干顺序就是庚辛壬癸,在这个“圆圈”上,二爻庚是起点,这就是“君子得舆”,可见“舆”和“车”一样,也是指的天道上的“圆圈”。

“轮”字在经文中出现两处,一是既濟初讲“曳其輪”,二是未濟二讲“曳其輪”,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既濟卦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是丁甲丙己戊乙,上三初五这四个爻的天干顺序是乙丙丁戊,在这个“圆圈”上,初爻丁如果向二爻甲方向运动,那么就会横着“曳”这个“圆圈”。未濟卦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就是癸庚己壬甲辛,二上四初这四个爻的天干顺序就是庚辛壬癸,在这个“圆圈”上,二爻庚是起点,所以未濟二才是真正的顺“曳”。不难看出,“轮”也是说的卦体上由天道构成的“圆圈”。

纳入天干的六爻有四个爻构成一个“圆圈”,这样还有两个爻不在这个“圆圈”之上,这两个不在“圆圈”上的爻,经文上就叫“辐”或“輹”。小畜三爻讲“輿說輻”,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小畜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就是戊乙甲丁己丙,二上四初这四个爻的天干顺序是乙丙丁戊,这是一个“舆”,三爻甲不在这个“圆圈”上,又因为甲在小畜卦中是天道上的开端,所以这里叫“輿說輻”。大畜卦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是辛甲壬己庚癸,五初三上这四个爻的天干顺序是庚辛壬癸,这是一个“圆圈”,二爻甲不在这个“圆圈”之上,又因为甲在大畜卦中是天道上的终结阶段,因此爻辞说是“輿說輹”。

六爻当中肯定有四个爻构成一个天道上的“圆圈”,找不到这个“圆圈”,也就不知道“车”、“舆”在哪里,“轮”在哪里。

6、天干与六爻定位

卦体六爻表示空间的六个方位,即上下前后左右,这六个方位也可以叫“全方位”,因为作为空间,即不能缺少一个方位,也不能多出一个方位。

天干在周易中既表示时间,也表示方位。天干是怎样表示方位的呢?从乾卦的纳甲中我们知道,六爻初二三四五上,在卦体上也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甲就表示下,乙就表示前,丙就表示右,丁就表示后,戊就表示左,己就表示上。从坤卦的纳甲中我们知道,六爻初二三四五上,也是表示下前右后左上,这样己就表示下,庚就表示前,辛就表示右,壬就表示后,癸就表示左,甲就表示上。这样一来,乾卦与坤卦的卦体虽然都有上下前后左右,但两个卦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内容就不一样了,同样的“下”,在乾为甲,在坤为己;同样的“前”,在乾为乙,在坤就成了庚,如此等等,可见单凭上下前后左右,我们是无法知道它的天干是哪一个的。

周易还有一种方法表示方位,那就是把天干“镶嵌”在某个爻上,无论是在哪一个爻位上,它的天干是什么,就永远是什么,比如说甲,在初位是甲,到了二位、三位还是甲。再比如说乙,在初位是乙,到了二位、三位也还是乙,如此等等,这种定位方法,不再受上下前后左右的影响,也不论是在哪个爻位上,我们把这种定位的方法就叫“绝对的定位”。

为什么坤卦要讲“先迷后得主”呢?就是因为坤卦在运行当中,与乾卦的运行在方向上正好相反,这样左右就发生了易位,原来的左变成了右,原来的右变成了左。坤卦运行到上爻又回到甲,由此我们知道了甲的一个取象就是“主”。

绝对的定位是怎样定位的呢,这就坤卦辞讲的“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坤卦的起点是己,与己关系密切的就是庚与辛,以此我们知道了庚表示西,辛表示南。与己关系不大密切的就是壬和癸,以此我们知道了壬表示东,癸表示北。

从乾卦与坤卦的纳甲中我们已经知道,庚与戊、辛与丁、壬与丙、癸与乙,它们本是同一个爻位,只是表示的时间不同,运行方向也不同,我们曾经把这种现象叫做“同位异时”。既然它们是同一个爻位,因此戊也就表示西,丁也就表示南,丙也就表示东,乙也就表示北。

东西南北一经确定,它就不再受前后左右的影响,也不论是在哪个爻位上,只要发现它是乙或癸,那就一定是北;只要发现它是丙或壬,那就一定是东;只要发现它是丁或辛,那就一定是南,只要发现它是戊或庚,那就一定是西。

东西南北这几个字在经文中出现多次,除了坤卦以外,蹇卦辞讲“利西南,不利東北”;既濟五讲“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随卦上讲“王用亨于西山”;解卦辞讲“利西南”;小畜卦辞和小过五爻辞讲“自我西郊”;明夷三讲“明夷于南狩”;升卦辞讲“南征吉”等。东西南北的定位贯穿六十四卦,只要发现是西,那么不是戊就是庚;只要发现南,那么不是丁就是辛;只要发现是东,那么不是丙就是壬;只要发现是北,那么不是乙就是癸。

甲和己又是怎么定位的呢?原来除去东西南北以外,还有个“中”,这个“中”分为上下,如果甲是上,那么己就是下,如果己是上,那么甲就是下。

26、天地之数与六爻定位

上文谈到,天干的一个作用是给六爻定位,六爻定位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天数与地数。

《系辞》告诉我们,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中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这是说天数与地数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数。天地之数如果按照动静来区分,那么还有“定位数”与“大衍数”的区别。

所谓“定位数”是指固定在某个爻上的天数或地数,其作用是给爻定位,好比给这个爻命名,以区别于其它爻。所谓“大衍数”是指能够在不同的爻之间流动的天数或地数。其作用是改变爻的量或阴阳性质。当然,“定位数”也参与爻量和爻的阴阳性质的确定。

用于定位的数共有七个,其中天数有三个,地数有四个;能够在不同的爻与爻之间流动的数有四十八个,其中天数有二十二个,地数有二十六个。

七个数是怎样给六个爻定位的呢?原来是甲爻用一个地数定位,乙或癸爻用一个天数定位,丙或壬爻用一个天数定位,丁或辛爻用一个地数定位,戊或庚爻用一个地数定位,己爻用一个天数和一个地数轮流定位,这样用于定位的数就是七个,其中三个是天数,四个是地数。地数用符号“●”来表示,天数用符号“○”来表示,一个天数和一个地数轮流定位的用符号“⊙ ”来表示,例如乾卦甲乙丙丁戊己,换成符号就是 ●○○●●⊙ ;坤卦己庚辛壬癸甲,换成符号就是⊙●●○○● ,使用这种符号也能够把六十四卦区分开来。

《系辞》上有句话颇为费解,这就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对此前人做过种种猜测,其实这里就是说的“定位数”与“大衍数”之间的关系,定位数有七个,真正能够在不同爻之间流动的数是四十八个,这是确定的。但因为用于定位的七个数中,有两个数是用来定一个位,这两个数不能同时“上岗”,而是轮流出现,因此从不能离开本爻来讲它们是“定位数”,从轮流出现的角度讲它们也是“大衍数”,这样四十八个能在不同爻之间流动的数加上这两个轮流出现的数就是五十,又因为两个轮流出现的数不能同时在岗,所以就有了“其用四十有九”。

用天地之数定位的方法不能说明哪个爻为前,哪个爻为后,也不能说明哪个爻为南,哪个爻为北,但它自有自己的用处,比如说,用地数定位的爻,永远也不出现纯阳爻,因为纯阳爻要由九个天数构成;用天数定位的爻,永远也不会出现纯阴爻,因为纯阴爻要由九个地数构成。由两个数轮流定位的爻,可以出现纯阳爻,也可以出现纯阴爻,但如果这个爻出现了纯阳爻,那么这个卦一定会有两个阳爻出现。为什么会有两个阳爻出现呢?这是因为构成阴爻的天数最多不能多于三个,己爻如果出现纯阳爻,那就意味着有一个天数上岗,这样天数就是二十五个,己爻用了九个,还剩下十六个,这十六个天数分配到其它五个爻中,势必有一个爻是四个或多于四个,这样就一定还会有一个阳爻出现,要使卦中只有一个阳爻出现,那就只有让一个天数下岗。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一阳五阴之卦中,也就是在师、比、谦、豫、剥、复这几个卦中,阳爻一定是个纯阳爻,阴爻都是包含着三个天数与六个地数的爻,而这个纯阳爻,不是表示乙癸,就是表示丙壬,根据这样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师卦中的阳爻为乙,比卦中的阳爻为癸,谦卦中的阳爻为丙,豫卦中的阳爻为壬,剥卦中的阳爻为乙,复卦中的阳爻为癸。因此,天地之数定位的方法,不仅在理解卦爻的数结构方面,在理解天道方面,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7、天道与“三旋”

我们说卦体六爻可以构成三个封闭的“圆圈”,纳入天干以后就变成了一个不封闭的“圆圈”,我们也把这个不封闭的“圆圈”叫做“拐子”,经文上叫“车”、“舆”、“轮”、“辐”、“輹”。如果是从运动的角度看,也可以叫“三旋运动”。

什么是“三旋运动”呢?“三旋运动”就是三种形式的旋转运动。我们知道,卦体六爻分上下前后左右,设上与下为一个轴,前与后为一个轴,左与右为一个轴,那么所有的运动,不过就是绕着这三个轴的运动,这就叫“三旋运动”。

以乾卦为例,乾卦的初二三四五上顺序纳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从空间上看这个甲乙丙丁戊己,实际上也就是下前右后左上。假定是初爻至二,势必要推动上爻至四,拉动四爻至初,这种运动,就是一个绕着左与右构成的轴的运动;假定是二爻至三,那么势必推动四爻至五,拉动五爻至二,这种运动,就是一个绕着上与下构成的轴的运动;假定是五爻至上那么势必推动三爻至初,拉动初爻至五,这种运动,就是一个绕着前与后构成的轴的运动,乾卦自初甲到上己,必须经过这三种形式的运动,所不同的就是旋转的度数,有的是旋转90度,如由甲至乙和戊至己,有的爻是旋转270度,如由乙至戊。

坤卦是倒过来的乾,坤初为己,坤上为甲,如果是由己至甲,也要经历如同乾卦那样的三种形式的旋转。

在其它六十二卦中,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旋转的形式与乾坤有所不同,但所有的运动形式不外乎三种形式的旋转。

卦体的三旋运动,也可以看做是卦体的旋转与滚动,例如以初上为轴,那么卦体的运动就是旋转,如同是走马灯那样。如果是以二四或三五为轴,那么卦体的运动就是滚动,或者是前后滚动,或者是左右滚动,说到旋转或滚动的差别,无非就是方向与度数上的差别。

8、“十个刻度”与“十个单位”

周易六十四卦,每一个卦有六个爻,一种最粗浅的理解是,两个卦就有十二个爻,六十四卦就有三百八十四个爻。但是,当我们给卦爻纳入天干以后,就会发现上面的计算并不准确。天干有十个字,当做天道时我们说甲乙丙丁戊己和己庚辛壬癸甲,乾卦初二三四五上是甲乙丙丁戊己,坤卦初二三四五上是己庚辛壬癸甲,这就不难发现,乾坤两个卦中都有“己”,己在乾为上,在坤为初,表面上是两个爻,其实是一个时间段,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同时异位”。乾坤两卦中还都有甲,如果把乾初甲叫做“前甲”,那么坤上甲就是“后甲”,可以肯定两个甲表示的时间不一样,但作为爻位又是同一个爻位,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异时同位”。当然也还有“同位异时”,例如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考虑到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就可以明白,乾与坤表面上看是十二个爻,实际上两卦合一却是十个时间单位,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把乾坤两卦看做是十二个爻并以为表现的是十二个单位的原因,除了不知道有“同时异位”、“同位异时”以及“异时同位”这些现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个从静态还是从动态角度看的问题,从静态角度上看,乾卦六爻使用了六个天干,当然也就可以看做是六个时间单位,如果是从动态上看,那就不是六个时间单位,而是五个时间单位,单独一个甲是不能算做时间单位的,只有从甲到乙,这才算是一个时间单位,这样从乙到丙为一个单位,从丙到丁为一个单位,从丁到戊为一个单位,从戊到己为一个单位,共计是五个时间单位。坤卦的情况也是这样,表面上是使用了六个天干,从动态来看也是五个时间单位。

乾坤两卦合一,使用天干为十一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当做直线时,似乎是十一个刻度,实际上“前甲”与“后甲”合并是一个刻度,这是一个“圆圈”,是“原始反终”、“周而复始”,因此刻度也就是十个,从动态上看是十个时间单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十个刻度”与“十个单位”,这是刻度与单位的直接同一。

掌握这个情况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了解爻与爻和卦与卦在时间上的联系,了解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个爻,实际上表现的是三百二十一个时间单位。

9、天道的运动方向

我们说天道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和己庚辛壬癸甲,假如天干不与爻位相结合,那么天干的运动方向就不是一个什么问题,甲的运动方向是乙,乙的运动方向是丙,丙的运动方向是丁,如此等等,这还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没有。

但是天干是“镶嵌”在爻位上的,或者说是与爻位结合在一起的,而爻位与天干结合以后,又变成了“方位”,也就是有了方向的位置。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天干用于表示方位时,有着这样的一种规定,那就是甲和己为中,乙癸为北,丙壬为东,丁辛为南,戊庚为西。因此,天道的运行,也就不仅是天干的运行,而是一个具体朝着什么方向运行的问题。乾卦的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以后是甲乙丙丁戊己,我们说在卦体上,初就是下,二就是前,三就是右,四就是后,五就是左,上就是上,因此甲乙丙丁戊己这个顺序,表现的也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个顺序,或者是中→北→东→南→西→再到中的上空。坤卦的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以后就是己庚辛壬癸甲,己庚辛壬癸甲这个顺序,表现的也是下→前→右→后→左→上,但却又是中的上空→西→南→东→北→再到中。这就令人不可思议,试想一个人在一个人在郑州,要到西安去,那么按照天道,他就应当先到石家庄,然后去济南,转道武汉,最后再去西安,如果不是为了旅游或者公费,有谁会选择这样的路线吗?但是天道就是这么一个规定,如果是在郑州想直接到武汉,那也可以,但要等上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与绕道石家庄、济南一样长。

天道用于表示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应当是统一的,比方说由甲至乙为一日,那么由乙至丙也是一日,由丙至丁也是一日,如此等等,假如规定由甲至乙为一年,那么由乙至丙也是一年,由丙至丁也是一年,如此等等。天道表示方位时,作为空间距离的单位,也应当是统一的,比方说由甲到乙为一公里,那么由乙到丙也应当是一公里,由丙到丁也应当是一公里,如此等等。如果在正常情况下,规定一定的时间要通过一定的距离,或者是通过一定的距离要用一定的时间,那么我们就对天道的运行更难理解,比如说由甲到乙的距离为一公里,运行这段距离为一小时,那么由乙到甲的距离也应当是一公里,所需时间是多少呢?按照天道运行所需时间就是九个小时。再比如由甲到丁的距离为三公里,所需时间为三个小时,那么由丁到甲的距离也应当是三公里,所需时间就成了七个小时。为什么同一个距离所需用的时间不一样?这只能说周易就是这样规定,没有什么道理好讲。

我们说天道只是卦爻运行的一种法则,是专为卦爻运行而设,不能应用于其它领域。“易道”间接地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但不是直接反映,根据就在这里,好比中国象棋,规定了“马走日”、“象走田”之类,下起棋来就要遵守这些规则,如果是把这些规则直接用于现实生活,又有谁见过马一定按照“日”字形去走呢?小卒过了河为什么就不能再返回来呢?将帅为什么就不可以出城呢?这里也没有设么道理好讲,既然这样规定了,下起棋来就要遵守。

但是,周易天道的规定也不是完全脱离实际,《尚书》就有舜帝巡守的记载,《尚书·虞书·舜典》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从这个记载中可知,舜帝五年一巡守,出发的时间与路线就是十有一月巡北,二月巡东,五月巡南,八月巡西,之后返回到出发点。按当时的历法当是十月历,所谓“十有一月”,也就是“十之一月”,“十之一月”以后是“十之二月”,再之后是正月,也就是一月。“十之一”与“十之二”不计算在天干以内,要等五年以后凑够十个月算一年,这就是“五岁再闰”。计入天干的是十个月,这十个月为正月纳辛,二月纳壬,三月纳癸,四月纳甲,五月纳乙,六月纳丙,七月纳丁,八月纳戊,九月纳己,十月纳庚。这就是说,舜帝东巡的时间是二、三、四月,南巡的时间是五、六、七月,西巡的时间是八、九、十月,北巡的时间是十一、十二与正月,这个季节,应当是春巡东,夏巡南,秋巡西,冬巡北。可见舜帝的巡守也有一定的时间与方向规则,

周易天道的运行与舜帝的巡守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春巡东,夏巡南,秋巡西,冬巡北,不同之处是巡守的起始于终结,按照上述记载,舜帝应当是先东巡,再继续南巡、西巡、北巡,然后返回“中”,按照天道运行,则是先北巡,再继续东巡、南巡、西巡,然后返回“中”。

周易经文中有东西南北中这几个字,但没有春夏秋冬这几个字。判别东西南北中先要有一个地理坐标,“岐山”就是一个坐标,可以想见,以甲为“王”的国度在岐山以东,所以把岐山叫做“西山”,以己为“王”的国度在岐山以西,所以就不再说“西山”,而叫“岐山”,这就是经文中提到的“鬼方”。两个王国有姻亲关系,“己”在甲的王国里身份是“王母”,位列诸侯之上,在甲的王国里有“宫”、“王居”,与甲所在的“庙”有所不同,这就可以理解,天干定位,是一个立体定位,而东西南北中,则是一个平面定位。

传统易学基本上依据的是平面定位,影响较大如八卦定位,五行定位,还有天干定位,如甲乙为东,丙丁为南,戊己为中,庚辛为西,壬癸为北等等,实际上,周易的天干定位,就是甲己为中,乙癸为北,丙壬为东,丁辛为南,戊庚为西。甲己虽然同为中,但有一个“庙”与“宫”的区别。

6、人道与卦体

    前面我们说过,所谓“人道”,是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样一种顺序,在卦体上也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个顺序。“人道”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一般情况下,“人道”也就是“君子之道”。

六爻初二三四五上,明见于经文,对这个顺序,历来的治易者也没有提出过什么疑问,比如说为什么初爻不可以改变成二爻或者三爻?规定这个顺序的根据是什么?如此等等,当然也就没有人把这个顺序叫做“人道”。

我们说这个顺序规定的根据就是卦体,没有卦体,就没有这个顺序。但是真实的卦体不是两个三爻卦的叠加,也不是平面的六画,而是一个球体。球体分上下前后左右,这就是六爻。人道顺序是根据什么规定的呢?原来球形卦体的下方就是初,前方就是二,右方就是三,后方就是四,左方就是五,上方就是上,所以初二三四五上这样一种顺序,在卦体上也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个顺序。

人道顺序最初的规定是根据乾卦,我们知道,乾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甲居下,乙居前,丙居右,丁居后,戊居左,己居上,所以在乾卦中,甲乙丙丁戊己这个顺序,在卦体上也是下→前→右→后→左→上。所以人道的最初规定是根据了天道,是“与时偕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法天”。

我们还知道,卦体可以旋转或滚动,“镶嵌”在卦体上的天干也便随之旋转或滚动,但是不管卦体如何旋转或滚动,最后静下来总还是有个上下前后左右之分,而下→前→右→后→左→上,作为一个顺序就是人道。

不难看出,人道的规定离不开卦体,但又不完全依赖卦体,它与人们的视觉也有关系,卦体旋转或滚动,人的视角不变,设想人的视角变来变去,那也就分不出上下前后左右。

人们对卦体的观察总需要一个顺序,叙述起来也需要一个顺序,这个顺序还不能只应用于某一个卦,而是所有的卦,这就需要统一规定,而下→前→右→后→左→上,就是这样一种观察顺序的规定,叙述顺序的规定,进一步的规定则是人们正当行为的一种法则,按照这个法则行动的人就是“君子”,不按照这个法则行动的人就是“寇”或者“小人”,所以我们把这个顺序也叫“君子之道”。

10、人道与天道的错综

前面谈到,天道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和己庚辛壬癸甲这样两个顺序,某爻一旦规定为甲,那么这个爻就永远是甲;某爻一旦规定为乙,那么这个爻就永远是乙,除非它变成癸;某爻一旦规定为丙,那么这个爻就永远是丙,除非它变成壬,如此等等,天干就像是“镶嵌”在这个爻上,挖不出,甩不掉,因此,我们把这种规定,叫做内在的规定。人道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依据的是卦体的下→前→右→后→左→上,而上下前后左右的规定,又与人的视角有关,视角一变,上下前后左右就可能易位,因此我们把这种规定,叫做外在的规定。

天道与人道的规定在依据上有所不同,因此在顺序上也就有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不一致。假如我们把人道看做是一种形式,把天道看做是内容,那么在人道这样一种形式下,就有着丰富的内容。由于人道是从卦体以外的某个视角出发,固守着“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不变,那么在球形卦体旋转或滚动的情况下,附着在卦体上的天干也就随之旋转或滚动,这样天道顺序就与人道顺序发生了错乱,错乱不等于混乱,这里还是有规律可寻的。从乾坤两卦的纳甲中我们知道,乙和癸同位,丙和壬同位,丁和辛同位,戊和庚同位。作为对立面的甲和己、乙和丁、丙和戊、庚和壬、辛和癸,它们是永远不能发生直接联系的,这是由卦体的空间性质所决定的,那么在一般情况下,人道的实际内容就有四十八种,兹开列如下:


    初二三四五上    初二三四五上(人道顺序)

    甲乙丙丁戊己    己庚辛壬癸甲(天干内容)

    ●○○●●⊙    ⊙●●○○●(用定位数表示)

    甲丙丁戊乙己    己癸庚辛壬甲

    ●○●●○⊙    ⊙○●●○●

    甲丁戊乙丙己    己壬癸庚辛甲

    ●●●○○⊙    ⊙○○●●●

    甲戊乙丙丁己    己辛壬癸庚甲

    ●●○○●⊙    ⊙●○○●●(后略)

    乙甲戊己丙丁    辛壬己庚甲癸

    乙丙甲戊己丁    辛己庚甲壬癸

    乙己丙甲戊丁    辛庚甲壬己癸

    乙戊己丙甲丁    辛甲壬己庚癸

    丙甲乙己丁戊    庚辛己癸甲壬

    丙丁甲乙己戊    庚己癸甲辛壬

    丙己丁甲乙戊    庚癸甲辛己壬

    丙乙己丁甲戊    庚甲辛己癸壬

    丁甲丙己戊乙    癸庚己壬甲辛

    丁戊甲丙己乙    癸己壬甲庚辛

    丁己戊甲丙乙    癸壬甲庚己辛

    丁丙己戊甲乙    癸甲庚己壬辛

    戊甲丁己乙丙    壬癸己辛甲庚

    戊乙甲丁己丙    壬己辛甲癸庚

    戊己乙甲丁丙    壬辛甲癸己庚

    戊丁己乙甲丙    壬甲癸己辛庚

    己乙戊丁丙甲    甲壬辛庚癸己

    己丙乙戊丁甲    甲辛庚癸壬己

    己丁丙乙戊甲    甲庚癸壬辛己

    己戊丁丙乙甲    甲癸壬辛庚己


    以上四十八条爻序(人道),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考虑到一阳爻卦如复、师、谦、豫、比、剥,这些卦的阳爻是一个有九个天数的纯阳爻,因而这个阳爻必定是一个纯由天数定位的爻,而纯由天数定位的爻,不是乙丙,就是癸壬。所以对这六个卦而言,它们的人道就不是四十八条,而是十六条。例如复卦,就是只有乙癸或丙壬处在初位的时候才能形成。这说明有些卦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出现的。


    一个卦可以有四十八种(个别卦有十六种)爻序,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做“同卦异序”或者是“同卦异道”,意思就是从外表上看是同一个卦,但它们的人道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屯卦,周易的屯卦在人道的内容上是乙己丙甲戊丁,换成甲乙丙丁戊己也不是不可以,但这需要重新编排卦辞与爻辞,因为周易中屯卦的卦辞与爻辞就是针对乙己丙甲戊丁编排的,如屯二讲“女子贞不字”就是因为初爻为乙,二爻为己,假如换成初爻为甲,二爻为乙,那么二爻那位“女子”大可不必等待十年,当年就可以喜结良缘了。

(32)六十四卦的人道内容

人道有四十八种或十六种内容,或者说有四十八条或十六条可能的路线。但是对于周易六十四卦来讲,每一个卦只是使用了其中的一条,比如乾卦使用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坤卦使用的是己庚辛壬癸甲,作为人道,它们都是初二三四五上,但其背后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些内容,也可以说是路线不同。六十四卦的人道到底都是一些什么内容呢?兹列如下:

1、乾:甲乙丙丁戊己

2、坤:己庚辛壬癸甲

3、屯:乙己丙甲戊丁

4、蒙:辛庚甲壬己癸

5、需:乙己丙甲戊丁

6、讼:辛庚甲壬己癸

7、师:丙乙己丁甲戊

8、比:壬己辛甲癸庚

9、小畜:戊乙甲丁己丙

10、履:壬己辛甲癸庚

11、泰:戊甲丁己乙丙

12、否:壬癸己辛甲庚

13、同人:丁甲丙己戊乙

14、大有:癸庚己壬甲辛

15、谦:丁甲丙己戊乙

16、豫:癸庚己壬甲辛

17、随:丙乙己丁甲戊

18、蛊:庚甲辛己癸壬

19、临:丁甲丙己戊乙

20、观:癸庚己壬甲辛

21、噬嗑:丁甲丙己戊乙

22、賁:癸庚己壬甲辛

23、剥:丁甲丙己戊乙

24、复:癸庚己壬甲辛

25、无妄:乙戊己丙甲丁

26、大畜:辛甲壬己庚癸

27、颐:乙戊己丙甲丁

28、大过:辛甲壬己庚癸

29、坎:乙戊己丙甲丁

30、离:辛甲壬己庚癸

31、咸:乙戊己丙甲丁

32、恒:辛甲壬己庚癸

33、遯:乙戊己丙甲丁

34、大壮:辛甲壬己庚癸

35、晋:乙戊己丙甲丁

36、明夷:辛甲壬己庚癸

37、家人:乙戊己丙甲丁

38、睽:辛甲壬己庚癸

39、蹇:己丙乙戊丁甲

40、解:甲辛庚癸壬己

41、损:乙己丙甲戊丁

42、益:辛庚甲壬己癸

43、夬:乙己丙甲戊丁

44、姤:辛庚甲壬己癸

45、萃:乙己丙甲戊丁

46、升:癸甲庚己壬辛

47、困:丁丙己戊甲乙

48、井:癸甲庚己壬辛

49、革:丁甲丙己戊乙

50、鼎:癸庚己壬甲辛

51、震:丁甲丙己戊乙

52、艮:癸庚己壬甲辛

53、渐:丁甲丙己戊乙

54、归妹:癸庚己壬甲辛

55、豐:丁甲丙己戊乙

56、旅:癸庚己壬甲辛

57、巽:丁甲丙己戊乙

58、兑:癸庚己壬甲辛

59、涣:丁甲丙己戊乙

60、节:癸庚己壬甲辛

61、中孚:丁甲丙己戊乙

62、小过:癸庚己壬甲辛

63、既濟:丁甲丙己戊乙

64、未濟:癸庚己壬甲辛

以上人道的内容或者说路线,就是该卦具体的时空路线,不了解这些路线,就无法理解卦辞与爻辞,因为卦辞、爻辞不过就是对不同形态的卦在某一特定时间的诸爻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准确、形象而又精当的描绘。

至于为什么某一个卦就是这条路线,比方说屯卦为什么就是乙己丙甲戊丁?蒙卦为什么就是辛庚甲壬己癸?这只有弄清楚三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才能搞明白。

11、天道、地道与人道的性质

我们已经探讨了什么是天道?什么是地道?什么是人道?以及它们同卦体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三道的性质。

先说地道。地道介于“道”与“不道”之间,说它不是“道”,是因为它反映的是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所谓静态,就是不讲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也不讲运动,虽然我们说每个爻都处在十字路口,在方向上有四种选择,在路线上有三个“圆圈”,但这并不表明爻在运动,而没有爻的运动,有“道”无“道”也就无所谓。说它是“道”,是因为二与四和三与五这两个“跷跷板”并不总呈水平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卦体失衡,而卦体失衡是卦爻运动的一个潜在原因。

次说天道。天道反映的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六爻在时间上有先有后,有始有终,有往有来,有反有复,周而复始,它既反映了卦爻的运动状态,也是卦爻运动的一个直接原因。

再说人道。人道首先是一种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对卦体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规定。其次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从行为的角度讲,也是推动卦爻运动的一种动力。

三道的区别有许多,从性质上说,最大的区别就是天道与地道具有客观性,而人道具有主观性。地道的产生源于卦体的失衡,而失衡是绝对的,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地道的作用或“目的”是“找平衡”,是“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是“贞夫一者也”。因为没有绝对的平衡,所以这个任务永远没有完结。作为规定是制约卦爻的行止,作为规律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它,利用它,但不能创造它或消灭它,这就是地道的客观性。

天道源于卦爻的运动,卦爻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则是绝对的,因此天道也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天道本身无所谓目的,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作为规定,它也是制约着卦爻运动,作为规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它,利用它,但不创造它或消灭它,这就是天道的客观性。

天道与地道对自然界是一样,对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对古人一样,对今人也一样;对中国人一样,对外国人也一样;对穷人一样,对富人也一样,比如说生老病死,任谁也不能避免。天道与地道的价值,可以说具有永恒的普遍的价值。

人道作为规定,是源于对卦体观察的一个视角,在对六十四卦的观察中,这个视角永远没有变化。但是,随着卦体的旋转与滚动,人道的内容却在不断变化。人道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但因为人与人的立场有所不同,利益要求也就有所不同。人道并不反映所有人的利益与要求,只是反映一部分人的利益与要求,对一部分人有利的行为,可能对另一部分就是伤害,因此人道不具备永恒的普遍的价值。没有人,没有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也就没有什么人道,所以人道在性质上是主观的。

具体到某一个卦,天道是有终始的,或者始于甲而终于己,或者始于己而终于甲,当我们把六十四卦联系起来以后,就会发现天道是周而复始,无始无终,循环不已。具体到某一个爻,可能通达,也可能窒息,但这并不影响天道的运行,这就是“天行有常”,“天行有常”就是恒久不变,这可以说是天道的一个特点,我们把这个特点就叫“天道贵恒”。

地道产生于卦体的失衡,地道的作用或“目的”是“找平衡”,一旦卦体出现了相对的平衡,地道的“目的”也就实现了,地道的作用也就不明显了,所以平衡是地道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把这个特点就叫“地道贵衡”。

人道反映的是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尽管是一部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人道的顺序就是初二三四五上,完全实现这个顺序,也就可以实现一部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在卦体上也就是由下层到中层再到上层的一个上升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由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所以我们把这个特点就叫做“人道贵升”。

(34)  “三道”之同

上文我们从性质上探讨了一些“三道”的区别,比如说天道、地道和人道有内在与外在的区别,有绝对与相对的区别,有客观与主观的区别等等,接下来我们再探讨一下“三道”相同的一些内容。

首先,“三道”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依附于卦体,尽管依附的情况有差异,但都不离卦体,没有卦体,就没有“三道”。

其次,“三道”不只是简单地依附于卦体,更主要的是制约卦爻的行止,改变卦体的状态。乾卦为什么要变成坤卦?坤卦为什么要变成屯卦?如此等等,说到底是“三道”在起作用。“三道”为什么能够起作用?各自起的什么作用?仅从性质上区分开“三道”,那还是无法说明这些问题的,只有找出它们共有的东西,并且确立一个共同的标准,才能对“三道”进行比较。这就好比一把斧子与一头羊,作为事物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无法直接进行比较,但它们的共同点又是都有价值,因此从价值上也可以比较。“三道”性质虽然不同,但还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都有“量”,这个“量”就是一种可以用数来表达的属性,具体表现可以是重量,也可以是能量;可以是“压力”或“支撑力”,也可以是“张力”或“引力”;可以是“舆论影响”、“道德规范”,也可以是“行政命令”甚至是“暴力”。假如没有“量”做担当,那么“三道”也就不能发挥作用,也可以认为是没有作用。因此,“量”又是“三道”共有的一项重要内容。

“量”是“三道”共有的内容,就是说无论是天道、地道还是人道,它们都有“量”,仅仅知道了“三道”的性质,知道了“三道”是三种性质不同的“道”,不知道“三道”都依附于卦体,不知道“三道”都有量,那么我们对“三道”的研究就只能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无法对“三道”的作用进行比较,也就不能找出爻变以及卦变的原因。

(35) 天道之量

要考察天道之量,就需要把天道“提纯”,所谓“提纯”,就是尽量把与与天道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东西排出掉,比如说阴阳、刚柔、“地道”、“人道”等等,阴阳、刚柔、“地道”、“人道”等等也会影响卦爻的运动与变化,如果是把它们与天道混在一起,我们就很难看出是哪个因素在起作用,也就不能看出天道的量到底有多大。

幸亏在六十四卦中有这样两个卦,那就是乾与坤。乾坤各爻都是“不阴不阳”和“亦阴亦阳”的爻,乾与坤的区别,不在于一个是什么“纯阳”,另一个是什么“纯阴”,就爻量而言,乾坤各爻都等量,甚至可以说都等于零,阴阳只是一个怎么看的问题,是说阴也可,说阳也可,说柔也可,说刚也可。有了这两个卦,我们在探讨天道之量的时候,就不必考虑阴阳刚柔对卦爻行止的影响。

乾坤两卦六爻均等,作为卦体,我们说是两个“均衡卦”,卦体的“形体”与“形态”直接同一,就是说卦体的形体是个球,卦体的形态还是个球,这个球不论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它仍然还是个球。乾坤各爻与与卦体的中心都等距,相邻的爻与爻之间也都等距,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乾坤卦的状态是一个“中心”与“重心”合而为一的“悬浮状态”,各爻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在绝对值上相等,各爻之间的张力与引力在绝对值上也相等,因此,我们在考察卦爻的运行时,也就不用考虑“重心”问题,不用考虑什么“压力”与“支撑力”的问题,一句话,就是不用考虑地道的作用。

在乾坤两卦中,天道与人道是同一条道,卦辞与爻辞有描述天道的,也有描述人道的,描述天道的有很多,比如说,乾初“潜龙勿用”;乾二“见龙在田”;乾四“或跃在渊”;乾五“飞龙在天”;乾上“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坤卦辞“利牝马之贞”;坤初“履霜,坚冰至”;坤上“龙战于野”等等,这些事物,与人没有直接关系,它们都是用来描述天道的。而“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等等,则是描述人道。乾坤各爻的运行,不能说与人道没有关系,但主要是天道起的作用,人道的作用,不过就是顺应天道而已。

乾卦中有运动,“乾动”是易学上的一个共识,乾卦为什么能够运动呢?我们只能设想,乾初甲作为开端,一定具有极大的“潜能”,这个“潜能”我们用九个天数来表示,那么随着运动,它的能量就会递减,设第一步变成八个天数与一个地数,第二步就是七个天数与二个地数,第三步是六个天数与三个地数,第四步是五个天数和四个地数,第五步就是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再设天数与地数的比值为一比一点五,并且代表着方向相反的两种矢量,那么我们在天数为四、地数为五的时候,也就是上面说的第五步的时候,天干就由甲变成了己,而能量还没有完全耗尽,完全耗尽是在己庚之间。己是乾卦的终结,随后就是反弹,变成坤卦的开端,己爻内部有一个待要上岗的天数,加上这个天数的量,最多也就是反弹到辛,到壬时只有“括囊”,这就是“坤静”的原因。我们试做表如下: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天数9 8  7  6  5  4  3  2  1  0

    地数0 1  2  3  4  5  6  7  8  9

    量9,7.1/3, 5.2/3, 4, 2.1/3, 2/3, -1, -2.2/3, -4.1/3, -6

假如我们把由甲至己的过程当做“往”,那么由己到甲的过程就是“来”或“复”;假如把由甲到己的过程看做是甲的潜能的释放与递减,那么由己到甲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己的能量的释放与递减,但这个过程对甲而言就成积蓄与递增。单就甲和己的量而言,如果甲的绝对量是九,那么己的绝对量就是六,两相比较,就是三比二,这是一个“三天两地”。甲的量大于己的量,这就是乾卦为什么能够由甲达己,而坤卦只能由己达辛的原因。

天道之量,主要表现为张力与引力,在乾卦中,由甲至丁,主要是甲的张力起作用,自丁以后,可以看做是己的引力起作用,当然,也可以把乾卦六爻的运动,全部看做是甲的张力作用。坤卦由己到辛,可以看做的己的张力作用,自辛以后,可以看做是甲的引力起作用。乾卦是甲的张力与己的引力相结合,使得初爻能够达上;坤卦是己的张力没有超过辛,而甲的引力也达不到辛,这就使坤卦的运动不到半途就停止下来。

12、 地道之量

地道的产生源于卦体的失衡与“重心”的出现,在乾坤卦中,由于六爻均衡,卦体的“重心”与“中心”是合二为一的,因此乾坤卦呈现一种悬浮状态,没有那个爻称得上卦体的“重心”,而“中心”则为六爻所共有。自从六爻失去均衡以后,“重心”与“中心”便分离开来,“中心”依然为六爻共有,而“重心”则落在了初爻的身上,是初爻支撑着卦体,承受着上面诸爻的“压力”。

卦体分三个层次,初爻为一个层次居下,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居中,上爻为一个层次居上,层次越高,势能越大。设初爻的势能为零,那么二三四五爻的势能就是一,上爻的势能就是二。这也就是说,二三四五爻的势能为初爻的一倍,上爻为初爻的两倍。

在卦体平衡的条件下,六爻之间的“力”主要表现为“压力”与“支撑力”相互抵消。

在卦体失衡的条件下,中层强爻的“压力”要超过初爻的“支撑力”,这就产生了强爻压向初爻的趋势,在其它条件合适的时候,势能就会转化为动能。受此影响,中层的弱爻也就有了被撬向上的趋势,在其它条件合适的时候,势能也会转化为动能,中层的强爻向下、弱爻向上的动能在绝对值上相等,只是方向正好相反。

在失衡卦中,中层的强爻,不管是一个还是两个,它们除了在势能上一般要比初爻高一个能量级以外,它们对初爻的“压力”,也与自身的量的大小有关,这种量的大小,与它们对初爻产生的“压力”成正比,这就是说,中层强爻的量越大,对初爻的“压力”也就越大。中层的弱爻,虽然在势能上一般也比初爻高一个能量级,但在被撬向上的过程中,其自身的量则与向上的“力”成反比,这就是说,中层的弱爻量越小,向上的“力”也就越大,量越大,向上的“力”也就越小。

作为基础的初爻,在支撑能力与抵制“压力”上,也与自身的强弱有关,自身的强弱与支撑能力和抵制“压力”的能力成正比,这就是说,自身越强,支撑能力越大,抵制“压力”的能力也越大;自身越弱,支撑能力越小,抵制“压力”的能力也越小。我们区分一般平衡卦和微妙平衡卦,区分一般失衡卦和严重失衡卦的依据,就是看初爻是强是弱。

上爻的势能最大,在卦体平衡的条件下,不管上爻的势能有多大,也不管初爻有多弱,上爻对初爻的“压力”总是和初爻的“支撑力”相互抵消。在失衡条件下,上爻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维稳”,即保持卦体的稳定;另一个是颠覆,即在不能保持卦体稳定的情况下,协同中层量大的爻一起,共同推翻初爻。上爻的这种“维稳”或颠覆的能力,同自身的强弱也有关系,自身越强,“维稳”或颠覆的能力越大,自身越弱,“维稳”或颠覆的能力也就越弱。

所谓强爻一般指的是阳爻,所谓“能量”或“能力”越大,这个“大”也不是没有限度;所谓弱爻一般指的是阴爻,所谓“能量”或“能力”越小,这个“小”也不是没有限度。如设量最大的阳爻(包含着九个天数)的量为九,那么量最小的阴爻(包含着九个地数)的量就是六,两者相比为三比二。如果天数的量与地数的量是方向相反的两种矢量,那么量最大的阳爻为九,量最小的阴爻就是负六,两者相比为十五比一。无论是阳爻还是阴爻,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它们的量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一个量最大的阳爻,处在下层时为九,处在中层时就是十八,处在上层时就是二十七。因此考察爻量,不仅看其自身包含着多少天数,多少地数,还要看它处在哪个层面上。

5、 人道之量

我们已经知道,人道的最初规定是依据天道,在乾卦中,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在卦体上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个顺序。人道也是有“量”的,考察人道之量,也同考察天道之量一样,尽量“提纯”,也就是要排出其它因素的干扰。乾坤卦不仅为考察天道之量提供的一个典型的环境,也为考察人道之量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乾坤卦为考察人道之量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呢?这就是六爻均等,六爻均等,意味着人与人的平等,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平等,以及人们在能力上的平等。乾卦二、五虽然讲“利见大人”,但这只是说适宜出现,而不是已经出现,真正的出现是在屯卦。政治、经济等等也是人的能力,但这是一种外在的能力,真正的人的能力是自身的强弱,包括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能力,我们说的人道之量,主要是指这种能力。

在乾坤卦中,卦爻的行止主要是天道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说“乾动,坤静”是人为的结果,人的行为不过就是依据了天道,是“人法天”,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人道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乾三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就是说的人道,坤卦辞讲“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坤三辞讲“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等等,也都是说的人道。因此,讲乾坤的变换,也不能离开人道。在其它六十二卦中,天道与人道分离开来,人道的作用也就更突显出来。

对于人道,乾坤卦给我们最突出启示就是“君子之道”,人的行为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区别,一般说来,判别正当与不正当的标准就是人道,合乎人道的行为就是“君子之行”,不合人道的行为就是“小人”或者“寇”。

我们说所谓人道就是对六爻的一种观察顺序,叙述的顺序,也是人们正当行为的一种准则。观察是认识,叙述是言论,行为是实践。所谓人道之量,不过就是对认识、言论与实践做量的考察。

作为观察顺序,乾坤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全面与完整,乾卦有六个爻,这六个爻就是“全面”,乾卦倒过来变成坤卦以后,再按照人道顺序观察,最后复归于甲,完成了一个周期,这就是“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就是不全面或不完整。假如我们把对乾坤卦的全面而又完整的观察规定为九,把一点也没有的观察规定为零,那么作为观察而得到的认识程度也就有十个量级。对乾坤的观察如果只停留在乾初,那么这就是“童观”,设它的量级为一,随着爻数增加,量级也在增加,也就是越趋于全面与完整,或者说认识程度越高,越深入。

一般说来,观察对于卦体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不是卦爻运动的直接动力,对人本身而言,则意味着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增加。

作为言论,则是人们对卦爻行止的评价,这种评价则对卦爻的行止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对于言论的作用,《系辞》作者还是认识比较深刻的,比如说“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懼以語,則民不應也”。这些说法,都说明了言论的重要性。言论有“善”与“不善”的区别,假如我们把“善”的言论,也就是全面、完整的反映事物的言论也进行量化,规定它的量为九(包含着九个天数),把“不善”的言论的量规定为六(包含着九个地数),那么“善”与“不善”在程度上就有十个级别。由于“善”与“不善”是方向相反的两种矢量,因此,也可以说“最善”与“最不善”之间有十五个阶次。

“善”与“不善”与阴阳没有关系,阴爻可能出现“善”的言论,阳爻也可能出现“善”的言论;与爻位也没有关系,任何一个爻位,可能出现“善”的言论,也可能出现“不善”的言论;与爻处在过程的什么阶段还没有关系,任何一个阶段,可能出现“善”的言论,也可能出现“不善”的言论。可以肯定的是,“善”的言论,应当就是全面、完整地反映事物的言论,“不善”的言论,应当就是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言论。俗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可能和这个人有着比较完整的人生阅历有关。

有条理的言论就是理论,理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使“千里之外應之”,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人道作为正当行为的法则,也就是人们改造环境,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在这方面,如何考察人道之量呢?这就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看“人”本身,二是看什么样的环境。《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就是说,人道之量是一个相对量,如果“挟太山以超北海”,那就是没力量,如果是“为长者折枝”,那就是有力量。

假如我们抛开环境,单就“人”本身来考察人道之量,那么我们首先就会发现,人道之量,不仅是人的“力气”,还包括人的智慧,人群的多寡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由于人道实际上是一正一反,两个相反的“人道”相互碰撞,存留下来的人道之量并不很大。如果我们把正方的完整的人道之量规定为九(九个天数),那么反方的完整的人道之量就是六(九个地数),从量级上看也是十个量级,其中正方有六个量级,反方有四个量级。

在乾卦中,人道借助天道,可以说是有始有终,即从初爻抵达上爻。在其它六十三个卦中,人道上的行进可以说是举步惟艰。即便是某一个爻强大到全是天数,在人道上其行程最多也就是四个时间单位或空间单位,因此也就出现了诸如“无初有终”、“有初无终”的现象,坤卦虽然人道也借助了天道,终因缺少力量,运行到四爻就被“括囊”,真正“有始有终”的卦不过就是乾卦一个卦而已。

同天道之量一样,人道之量主要也表现为张力与引力。人道的张力可以理解扩张、发展、上升等等,引力可以理解为吸收、需求、接纳等等。人道的张力,如果按照人道顺序自初达四,那么就与上爻的引力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能抵达四爻,那么就与上爻的引力脱节。自初至四为三个单位,自四至上为两个单位,张力与引力之比还是一个“三天两地”。

(38)  天量、地量与人量之比较

所谓“天量”是指天道之量,所谓“地量”是指地道之量,所谓“人量”是指人道之量。

天量按照绝对值计算有十个量级,按照相对值计算则有十五个量级,由于天道甲乙丙丁戊己和己庚辛壬癸甲在运动方向上相反,所以天量也就是方向相反的两种矢量,正方与反方在量上的比值为三比二。天量主要表现为张力与引力,甲与己在张力上的比值为三比二,甲与己在引力上的比值也是三比二。

地量按照势能划分有三个量级,如设下层为一,那么中层就是二,上层就是三。地量主要表现为“压力”与“支撑力”。在平衡卦中,压力与支撑力在方向上相反,在绝对值上相等;在局部失衡卦中,中层量大的爻给初爻以压力,造成卦体倾斜,倾斜度在45度以内,卦体尚能支撑,这也就是说压力还小于支撑力;在倾斜度超过45度的时候,卦体就会倾覆,这也就是说压力大于支撑力。在整体失衡卦中,由于初爻受到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力,压力与支撑力都被分解,在这种情况下,卦体的稳定程度相对要比局部失衡卦高,当然,也不排除某个方向的压力超过了初爻的支撑力,也造成卦体的倾覆。

人量按照绝对值计算也有十个量级,按照相对值计算也是十五个量级。与天量相同的是,人量也是一种矢量,即在方向上是由初渐次至上,六十四卦的人道不同,不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是内容上的不同。人量主要也表现为张力与引力,但人量的张力是初,引力是上,不像天量那样是甲和己。初爻的张力与上爻的引力在比值上也是三比二。

现在的问题是,天量、地量与人量,到底哪一个的量大?哪一个的量小?为了比较三者的量,我们还需要统一标准,这就是把天量与人量的张力与引力,和地量的压力与支撑力统一起来。方法就是把初爻的支撑力看做是张力,把压力看做是初爻的引力。

为什么初爻的支撑力也可以看做是张力呢?前面谈到,在平衡卦中,上面诸爻对初爻的压力与初爻的支撑力在方向上相反,在绝对值上相等,这就是说,上面诸爻对初爻的压力有多大,初爻的支撑力也就有多大,但是这种支撑力仅仅是支撑,不能扩张。在卦体失衡的条件下,中层强爻对初爻的压力与初爻的支撑力就失去平衡,在一定限度内,初爻的支撑力表现为“反抗”,压力越大,反抗力也就越大。超出了限度,这时候初爻就会对中层的弱爻产生张力,张力的大小,与所受的压力成正比,受的压力越大,产生的张力也就越大;压力没有了,张力也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就可以把初爻所受的压力,看做是初爻对中层强爻的引力。

天量、地量与人量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使卦爻运动。设爻的运动每一步为一个单位,比如由初至二为一个单位,由二至三为一个单位,如此等等,这也好比搬着同样重的东西登高或走路,有的能爬上二楼,有的能爬上三楼;有的只能走一公里,有的能走两公里,这样就可以分出胜负。由初至二、或者直接至三、至四、至五都是上层次,由二直接至上、由三直接至上、由四直接至上或者由五至上,也是上层次,上层次就是“有功”。由二至三、至四、至五,或者由五至二,这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运动,或者说是平行的运动,这里有能量的消耗与转移,但没有“功”。“有功”的运动要比平行的运动费力,所需的力量就是在平行的能量消耗上再加一倍。

假如我们把天量与地量单独做比较,那么天量一个单位,就可以使初爻摆脱压力,上升一个层次,比如说乾卦初爻至二,仅用了一个天量单位,就使初爻上了一个层次。在特殊情况下,两个天量单位,就可以使初爻抵达上爻,彻底摆脱压力,比如说屯卦,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如果是由初乙到三丙再到上丁,这就是用了两个天量单位,使初爻上了两个层次,完成了初爻从无功到有功再到更有功的两步跨越,这两步跨越,仅凭地量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矢量,天量与地量有一致的时候,比如说屯初至三再至上,这里有天量的作用,也有地量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是不一致,甚至还有犯顶的时候,比如说比卦,比五是一个强大无比的纯阳爻,按照地道这个爻应当至初,但比五为癸,比初为壬,由五至初正与天道犯顶,因此天量与地量在初五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平衡,比初也就无需戒备比五,这就是比五所说的“邑人不诫”。所有失衡卦中的动态平衡卦,都是因为天道与地道犯了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量的作用。天量与地量的比值,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天量要大于地量,这就是为什么当着天量与地量犯顶的时候,地量要服从天量的一个原因。

天道与地道相比较,一个是善变,一个是不善变。天道似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难以把握;地道似水,水善下,这个规律亘古不变,容易把握,表现在量上也是这样,这或许就是古人讲“天时不如地利”的一个原因。

假如我们把天量与人量单独比较,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天量,不仅可以把初爻抬上一个层次,也可以使初爻直接至三、至四甚至至五,一个人量却只能使初爻跨出一步,再多一步也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量要远远超过人量,比方说,一个天量使初爻直接至五,这就等于四个人量的作用。

天量与人量的比值,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天量要大于人量。

天道是一个顺序,依序而行谓之天道,但是也有跨越的时候,比如说由甲直接至丙,由甲直接至丁,由甲直接至戊。但是这种跨越最多也就是四个单位,这是一个极限。人道也是一个顺序,依序而行谓之人道,但是“人”也有不按照人道走的情形,比如说“寇”或“小人”。“寇”与“小人”的行动也有极限,也是四个单位。

由于天道与人道都有自己的顺序,都有使卦爻运动的能力,也都有相同的极限,因此在天道与人道发生顶撞时,常常是两败俱伤,比较好的选择是双方都不动,或者是一方让步,改道而行。选择是人的专利,是人优于天的地方。

假如我们把地量与人量单独比较,那么就会发现,地量有与天量相同的一面,一个地量,可以使初爻至二、至三、至四甚至至五,如果是至五,这就等于说一个地量等于四个人量。但是地量与人量的比值也不是固定的,是可变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地量要大于人量。

地量虽然大于人量,但地量却是个有局限的量,一是在平衡卦中,地量等于零;二是在二三四五爻这个层次上的运动,地量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人量虽然小,但没有这个局限。

天量大于地量,地量大于人量,这是肯定的。但是“人”优于天、地的地方就是主动性,能够选择,能够借助,或者说是“善假于物”。单独的人量抵不过地量,更抵不过天量,但如果是人量借助了天量,那就可以战胜地量,借助了地量,也可以战胜天量,这或许就是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一个原因。假如是天量与地量合并,那么人量也就微不足道了,在周易经文中,有许多“凶”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与天地犯了顶。

(39)作为开端的天元甲

我们已经知道,乾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甲是乾卦的开端,《易传·文言》把它叫做“乾元”,我们也把它叫做“天元”。为了进一步了解天道的性质,我们就先从天元说起。

前面我们在(19)“天元”与“地元”一文中曾经谈到,甲在乾卦中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好比天文学上的“白洞”,其它爻不可忤逆,它是真正的“原始天尊”。这个“原始天尊”到了坤卦变成了上爻,其性质也由“只出不入”变成了“只入不出”。坤卦以后进入下一个周期,屯卦所用天干还是甲乙丙丁戊己,蒙卦则和坤卦一样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由此我们把六十四卦分为两类,一类是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我们把这类卦就叫“原筮卦”;另一类是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我们把这类卦就叫“复筮卦”。

在所有“原筮卦”中,天元甲的这种“只出不入”的性质是绝对的,不因爻的阴阳而改变,也不因处在哪个爻位上而改变,这就是说,它是阳爻是“只出不入”,是阴爻也还是“只出不入”;在初位是“只出不入”,在二位、三位等等位上也还是“只出不入”。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阴阳、爻位对其“出”的程度没有影响,当我们考察了天道之量以后,那么就可以看出这种影响。

假定是在“原始卦”,天元甲是个阴爻,那么它“出”的力量、速度等就不如阳爻,阳爻又分六个量级,阴爻又分四个量级,量级的级别越高,“出”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

还是在“原始卦”,天元甲有时候在初位,例如乾卦,也有时候在二位、三位等等,同样是这个甲,在初位的时候“出”的力量、速度等就不如处在中层的爻,更不如处在上层的爻。例如临卦,天元甲在二位,是个阳爻,它的“出”的力量就比乾初爻大,速度也比乾初要快。蹇卦上爻虽然是个阴爻,但因为身居上位,“出”的力量、速度就比处在中层的还要大要快,蹇卦三爻辞讲“负且乘,致寇至”,这里说的“寇”就是指的上爻甲,因为由上至三不合人道,所以被称为“寇”,蹇三是个阳爻,阳爻也奈何不了蹇上这个阴爻。

(40)      作为开端的天元甲的取象

      对于作为开端的天元甲,经文中更多的是通过象来说明与提示,下面我们就结合经文,看一看经文中对作为开端的天元甲,是怎样取象的。


    1、乾初:潛龍,勿用。

    2、屯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3、需四:需于血,出自穴。

    4、师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5、小畜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6、泰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7、同人二:同人于宗,吝。

    8、谦二:鳴謙,貞吉。

    9、随五:孚于嘉,吉。

    10、临二:咸臨,吉,無不利。

    11、噬嗑二:噬膚滅鼻,無咎。

    12、剥二:剝床以辨,蔑貞兇。

    13、无妄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14、颐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15、坎五:坎不盈,祗既平,無咎。

    16、咸五:咸其脢,無悔。

    17、遯五:嘉遯,貞吉。

    18、晋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19、家人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20、蹇上: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21、损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22、夬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23、萃四:大吉,無咎。

    24、困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25、革二:己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26、震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27、渐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28、豐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29、巽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30、涣二:渙奔其機,悔亡。

    31、中孚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32、既濟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以上三十二个爻,就是该卦的天元,也就是该卦在时间上的开端。从爻位上看,这个开端有的在初位,也有的在二位、三位等,在初位的只有乾卦一个卦。在二位的有泰、同人、谦、临、噬嗑、剥、革、震、渐、豐、巽、涣、中孚、既濟,共计十四个卦。在三位的有小畜一个卦。在四位的有屯、需、损、夬、萃五个卦。在五位的有师、随、无妄、颐、坎、咸、遯、晋、家人、困卦,共计十个卦。在上位的只有蹇卦一个卦。这就是说,一个卦在时间上的开端并没有固定的爻位,初爻只是观察的起点,不一定就是时间上的起点,惜乎几千年的易学研究,还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一点。


    再从取象上看,这三十二卦的天元,有的有象,有的无象,有象的如乾初为“潜龙”,无象的如萃四等。还有的有多个象,如师五等。从这许多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元甲的取象,除了“龙”以外,还有“血”、“宗”、“王”、“家”等,从师五的“長子帥師”一辞,我们还可以推断他的身份就是“父”。当然,在不同的卦中,天元甲的角色也在变换,比如说“夫”、“辐”、“辨”、“脢”、“磐”、“蔀”、“機”、“鳴鶴”、“婦”等。这就是说,天元甲的取象可以有多种,但作为该卦在时间上的开端,这一点是肯定的。


    此外,我们通过取象,可以了解天元甲的性质与作用。天元甲的性质,概括说就是它的权威极大,“活力”极强,不论它在哪个爻位上,它就好比是国家的“王”,部落的“宗”,家庭的“父”,身体的“血”。只有它可以发号施令,对其它爻发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比如说处在什么位置,自身的强弱,周边的环境,还有就是人道与地道的作用,等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