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应当怎样做才称得上优秀的教师?
杨博雅,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心理教师,从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名提名教师和申请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跻身全球教师奖(Global Teacher Prize)前10唯一的中国教师。
素有“诺贝尔教学奖”之称的全球教师奖在给杨老师的入选理由中说:“她既是一名心理学家,又是一名老师,这种双重身份让她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色,同时对学生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中国的经济进步也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困扰,户籍制度让进城打工的父母们常常不得不将自己孩子留在家中;而城里的孩子很多时候,因为父母繁忙的工作,彼此接触的时间也往往屈指可数。这无疑会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意识到这一情况,博雅老师决定尽力改变这一局面,她将自己看作这些孩子们的心灵支柱,为他们的心理问题提供建议和辅导。同时,也致力于通过开展包含有父母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让父母能够成为孩子最好的教育者和心灵陪伴者。”
杨老师可谓是刷新了人们对杰出教师的认识。她为何能受到如此的青睐?她的身上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根据《中国教师报》(2017年5月3日头版)等报道,笔者梳理总结了四点。
一是充分了解学生。杨老师拥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治疗师执业资格证书。最初工作的时候,杨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去和学生接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她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放在了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相处上,她恐怕比很多学生的父母都还要了解学生。
反观我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了解学生几乎沦为空谈,更不用说充分了解了。了解学生本该是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却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她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学和一所学校中心理教师的极端重要性。
二是教学的兴趣。杨老师出身教育世家,祖父辈都是老师,她从小就住在学校。受人尊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热爱教育的爷爷给了她教学的榜样。杨老师认为,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怎么也不会让她觉得上课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并且她喜欢跟孩子呆在一起。“我真的很希望每个人都能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也让孩子们觉得当教师是件很棒很酷的事情。”
其实,很多教师并不是缺少教学的兴趣,而是应试背景下枯燥乏味的教学让他们逐渐丧失了教学的兴趣和热情。由于杨老师教的是心理课,因此没有考试的压力。很难想象,她如果是体制内教中考或高考科目的教师,还会不会入围。
三是强大的学习力。上大学前,杨老师的成绩就在全校名列前茅,她又是华东师大的硕士研究生,其学习力和专业性毋庸置疑。不仅如此,她还坚持每天跟着外教上英文课,一学就是5年,所以她能以一口流利的外语与他国教师进行交流。为了习得各种各样的技能,她广泛接触戏剧,并将之与心理学融合,尝试教学上的新方法。此外,她还经常利用周末参加许多志愿者活动,服务社区和一些重点青少年人群。她觉得“美好而温柔可爱的事情”太多太多,都值得学习。
光凭挑战自己勇于学习这一点,她就让绝大多数教师望尘莫及,后者常年呆在舒适区,逐渐失掉进取的动力。我们要知道,中国像她这样的教师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四是社会责任感。昆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郝万胜认为,杨博雅难能可贵的是,在同龄人忙于秀吃喝,打游戏,啃父母的时候,她已经在努力地实现专业的追求和社会责任的理想了。她不愿把青春耗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毕业工作5年来他几乎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坚持5年不停做公益。她不单关注到学校里的孩子,也关注到学校之外的人群,将心理学的服务人群和辐射范围扩大到更多的受益人群。
杨老师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理想中的公民,她这一点与普遍缺少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应该是她能入围最有含金量和说服力的一点。《道德经》有言:“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杨老师正是凭着对教育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入围全球教师奖这种“私”。在笔者看来,她的这份工作已经远远超越了工作,而成了一种事业,甚至成了一种使命。幸运的是,她找到了这种人生的使命。想起自己做教师五年来的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笔者就自惭形秽。做教师的如果想见贤思齐,不妨见见她吧。
见到我们周围的留守儿童,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于心不忍良心不安。令人倍感欣慰的是,杨老师为我们做出了十分有价值的探索。但愿由她实践的家长参与的心理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得到推广,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杨老师的入围使全球得以有机会关注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很多人都会成为罪人。为了救赎,为了赎罪,我们应当团结起来,行动起来,不要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与我们无关。
注:文中配图源自互联网,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