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朋友,掐指一数,确实没有几个,到现在都还不离不弃的朋友有三个:小丽,巧芳和爱华。是我人生中不同阶段认识的,但一直都保持比较亲密的关系至今的,我称他们为朋友。
小丽是和我一起长大的,从我
有记忆以来就有她了,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逃学,我们的认识应该也是从逃学开始的吧。小时候我们两家在村里是孩子最多的家庭,她兄弟姐妹六个,我兄弟姐妹四个,孩子多了家庭条件就不好了,那个年代每逢开学总要征收书本费、学杂费和学费,还要拿着家里交了公粮的票据才能到学校报道,缺一不可。公粮自然是要按时交了的,可学费学杂费加起来可不少,更何况我们姊妹几个都上学,加起来差不多几百块钱,穷家薄业的要凑够几个孩子的学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呀,我们这些没交钱的孩子就一起跑出校门假装是回家拿钱,却都蹲在哪个角落里嘻嘻哈哈说笑一阵,然后再分别跑到老师面前说各种原因推辞,就这样拖了一天是一天,拖着拖着老师也烦了,到最后就只剩下了几个孩子,而我们俩又总是最后两个交钱的,可能那时候也很让老师头疼吧,不过还好我们俩学习好,老师也没有过多催促,就这样一年一年的耗着,每次开学我们就很害怕,所以老早就要商量说辞,她的理由总是很多,她怎么说我也怎么说。不知不觉的就照了毕业照,我还记得我们俩是蹲在第一排的位置。
小学的时候在一个班,上了中学还被分到了一个班,但是没坐过同桌,小丽学习比我好点,字也写的漂亮。她有一张大圆脸,小眼睛总是笑成了一道缝,个子不高但说起话来叽叽喳喳的声音还挺大,放学的路上就听她一个人在说啊笑啊,冷不丁的喊我一声能把我吓一跳的,是大家公认的大嗓门。就这么个大大咧咧的女生,班上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谁让她学习好又热闹呢。在村里论辈分我还要称她一声姑姑,因为大家同岁,所以我们也没按辈分叫,就叫名字,她也没生气,到现在还是这样称呼着,显得亲切。中考来了,我们俩都没有考上高中,她去了天津打工,我花钱上了高中,就此别过了。起初她回来会给我说大天津的狗不理,给我看她出游的照片,我印象最深一张是她穿着漂亮的西装站在游艇上眺望远方,那张照片太好看了,让我好生羡慕,后来她给我写信聊天,我也学会了写信寄信,我们就这样寄过来寄过去的聊天,但总是她写的时候多我回的时候少,因为邮票太贵,我为了能回她一封信通常都要省两三周少吃点菜才行,但能互相寄封信就会高兴的呀,那时候是真穷啊!后来她才开始说起上学的好,说她有多想读书,多羡慕我能继续读书,我知道她也很喜欢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都一样,我能理解她的无奈与选择,可她不知道那时候我也很羡慕她能早早挣钱贴补家用。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先于我成家,早早的走进婚姻的殿堂,这些年,她不说我也知道她有多辛苦,可她还是那么爱笑,嗓门还是那么大,我们只要一见面还是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每次回去我还是要去她那里蹭顿好饭,顺便看看还有喜欢的东西就都要分点拿回来,她也只是笑着给我包里塞,直到塞满了,她会说“等你下次回来了”,下次,下下次,次次都这样,我习惯了以此表示友好,她也习惯了吧!
算算少说也有二十几年的友谊了,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却熟悉的不得了,相隔千里也能心有灵犀,即便少了问候但彼此却都是最深的祝福,朋友就是这样,不一定要常在一起,而是我不说你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