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活动的参与者以及商业形式纷繁复杂,而商业目的的最终指向还是消费者(用户)。而作为用户体验设计从业者,需紧跟时代变革,从自身专业角度去认知,观察新商业环境下衍生的用户体验新场景,新情况,新问题。
新零售业态的三种类型
1. 数据智能与极致效率型
以7-Eleven,小米为代表的机制效率新零售模式,通过数据提升商家自身效率的同时更是通过数据识别、洞察从而高效、精准的服务好消费者和融合线上与线下各自优势,通过关联生态产品系和优质的长尾服务提升商家自身效率,同时给消费者带来线上线下自由优质体验。
2. 创新技术体验型
一种是Amazon Go以技术驱动的无人新零售店,通过计算机视觉、感应器整合、深度学习,消费者在店内从货架上取下的任何商品都会被店内部署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系统自动识别并添加到对应的亚马逊线上购物车中。另一代表是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EATBOX等轻量级技术型,用机械臂、RFID自动识别等技术代替人提供服务,这种模式更多是以产品可快速复制,商业拓展迅速为出发点,一方面优势在于设备布设灵活,能比街边门店更加贴近消费者。另外新技术的应用在节省商家成本的同时,也给消费者节省时间,生活上带来便利。
商家业态的核心并非技术,仍是用户体验和价值。如何将眼花缭乱的技术更高效、精准、友好而富有情感的服务好消费者,恰当的创新性的运用新技术,让成本最优、效率最大化的情况下给用户带来真真切切的价值(节省获取商品、排队时间)产生更好的体验(感受科技便捷,获得满足感与身心的愉悦) 始终是“新零售”的主题。
3. 场景、理念创新型
一类是在传统的集中、固定空间的卖场中试图向人们传递新消费观念、生活理念和营造独特氛围。如星巴克的“第三空间”,阿里的盒马鲜生等。
另一类是商家会把自动或开放的无人货架安置进办公大楼,和移动的出租汽车等原来从不会认为是“卖场”的新空间中,而这些地方可能恰恰有着对某些快消品类(零食、水饮)大量多频次的需求,如无人货架等。
4月21~22参加了阿里巴巴UCAN设计会议,听到了很多行业大牛的分享,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阿里智能设计三把斧”,智能设计平台,智能短视频生成机器人以及智能字体。
1. 智能设计平台 - 鹿班
目前是内测,5月份正式对外开放,包括一键生成、智能创作、智能排版、设计拓展四大功能。
一键生成:将商品相关素材、文字输入,选择自己需要的海报尺寸、风格等,可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海报作品。
智能排版:将拍摄好的照片和需要的文字输入,选择尺寸,可自动生成带有随机风格的海报作品或产品展示。
设计拓展:将设计完成稿输入,选择需要拓展的尺寸,可自动生成相应拓展尺寸的结果。
智能创作: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设计师将自己创作好的系列作品输入,可以训练机器,并成为系统新的效果风格
2. 智能短视频生成机器人 - Allwood
阿里还发布一个短视频生成机器人“Allwood”。可以通过整合图文内容自动生成20秒的短视频,并带有配乐。是为了服务商家制作短视频、提升销量。
「我们发现在线下,一些有音乐和视频展示的店,销量会有2到5倍的增加,在线上,商品有音乐和视频展示,分享率会增加40%左右,销售量上的提升大概时18%左右,但淘宝目前有数十亿计的商品,90%都是图片+文字,商家要想做视频,找专业的人做需要2万左右一个,费用很高。」
3. 智能字体 - 阿里汉仪智能黑体
作为汉仪字库与阿里合作的第一款电商字体的代表,智能黑体具有强烈的对话性特征。智能黑体基于黑体的横竖基本特征,加大横竖粗细比例,字面饱满填充整个内框,让字体更加醒目,视觉冲击力极强,能够很好的与用户对话,非常适用于电商类广告设计。
新零售业态下的设计探索
回归到用户体验的视角,消费者端用户对商品的几类需求以及进行消费行为时的情态,可归结为—“3需1感”
消费者的3方面需求
· 对商品抽象信息获知需求:特点、性能、品牌、价格、数据,是什么?
· 对商品五感的感知需求: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感觉怎么样?
· 对商品获取方式,时间了解的需求:门店、快递、成本,如何得到?
消费者的1种感觉
· 消费者的“情感”,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与享受商家服务中互动过程所产生的情感,情绪,这1感是完全始终贯穿3方面需求的。
这3需1感,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会对banner所呈现的商品,内容感兴趣,从而产生点击,购买的行为。
BANNER的悖论
阿里智能设计三把斧,其实从侧面提出了一个一直被忽略的问题:
在任何一个APP,BANNER都是在流量最好入口最高的位置;但一个项目中的设计,开发,产品等,都不会认为BANNER是一件重要的需求,“就是张banner”。BANNER就像政治正确一样,必须要有,必须在最好的位置,但从来不被重视。我认为阿里目前所展示出的“智能设计三把斧”,就是为了扩展传统BANNER设计的边界,进行形式,体验,效率的创新。
传统BANNER设计的缺点
一些传统BANNER存在的鸡肋属性:
· 模式僵化,设计成本低;
· 用户审美疲劳,千篇一律;
· 不承载功能,纯设计导向,开发/产品权重低;
BANNER/功能入口设计的探索
1.统一交互/视觉层级下突出某一入口/元素
最早看到这种形式实在视频APP里,目前在优酷,腾讯视频等主流视频APP首页已经广泛采用,好处不言而喻,放一张静态图对比:
我认为这种形式不但使BANNER形式新颖,展示内容更多,还创造了做一种新的交互形式,即在统一交互/视觉层级下突出某一入口/元素。
以携程为例,酒店,机票,旅游三大模块,设计风格是同一层级,包括顶部“玩转当地”一栏的5个ICON入口。如果要在统一的交互/视觉框架里突出某一元素,常见的办法是添加“hot”“折扣”“角标icon”,例如携程首页,机票,旅游模块所采用的形式。这种方式正如传统BANNER设计一样,已被滥用,用户审美疲劳。这种形式的进一步延展,例大麦APP首页:
广告语换成了“用户评论”,比传统静态BANNER多了趣味性与互动性。
1.1 对书香云集产品的思考
参考上述新的展示形式,来做一个Demo
或者换成“用户评论”的BANNER设计形式
2. 进行视觉重构,引导浏览路径
分析下这两张首页用户不同的浏览路径
左图的BANNER展示形式,用户会自然的按照其视觉引导,自上而下浏览。而右图,因为BANNER面积较小且位置靠上,模块分割多,在实际的移动端阅读体验,用户的视觉路径是由中间到上下扩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顶部的BANNER视觉就会要求做的很重,让用户看到,而不是急于进行上滑操作。但BANNER做重了之后,对整个界面的视觉中心破坏是很严重的,会显得更加杂乱。
天猫完整的展示动效
无独有偶,虾米的最新版本更新也是采用了这种展示形式
如果说天猫是电商,细分下跟书香还有区别的话,那虾米作为音乐内容提供商,则跟书香非常相似了。
3. 堆砌BANNER,精准化运营
这种形式的优劣都很清楚。优点在于信息全面,面向精准人群成功率高。劣势在于内容表达过于清楚,用户可直接在一级入口做出点击判断,非目标用户没有了解的欲望,点击率低。在没有大数据用户行为,喜好分析的情况下,这种呈现形式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未完待续...
单纯的创意分析,没有数据的支撑总是苍白无力的。在跟产品,运营同事沟通讨论后,接下来对这几种形式都会进行小范围尝试,结合数据之后再来下结论,这些新颖的BANNER设计方法,对提升点击率,对改善传统BANNER窘境,有没有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