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穿着条纹睡衣的森森,一名在读大学生 平时超级喜欢看电影,看剧也喜欢把好的电影和电视剧分享给大家的同时说说对它们感受和想法!希望大家会喜欢!
我看这部电影 是因为当时这部电影是今年金球奖的有力竞争者 而且女主角我也在《赎罪》里见过的 更何况有甜茶与《海边的曼切斯特》里的小侄子卢卡斯加盟 演员阵容都可谓是新生代演员!就这样我都可以决定去看一看!
现在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名单已经公布,不少佳片都毫无意外地出现在了名单之列,比如《敦刻尔克》和《伯德小姐》。前一部的好自然不用多说,票房和口碑齐飞,这样一比,《伯德小姐》似乎从片名开始就很不起眼。
没有恢弘的场面,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反而多了普通少女成长中的琐碎。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在烂番茄上有着高达99%的新鲜度,以及今年奥斯卡的多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为何?大概就是一个字:真!
青春的叛逆,谁没经历过呢?时刻都希望受人瞩目和被认可,把“自我”放到无限大,于是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甚至做出出格的事来获得关注,连取个网名都要够拽够酷炫(尽管现在看来可能很傻很杀马特),好像只有这样才配得上“青春”两个字。《伯德小姐》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也是如此。
出生在萨克拉门托的女高中克里斯汀,无时不刻都想摆脱自己所处的现状。她给自己取名“Lady Bird”,并希望周围的人也能这样称呼她。既然父母没有给她一个想要的名字,那么她就赐予自己一场洗礼。
这是一部拍给年轻人看的电影,其实说实话这是一部给美国年轻人看的电影,很多国内年轻人看不懂甚至觉得不好看,为什么呢因为中美国家的年轻人人生态度与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高考学校军事化管理,美国中学生缺很自由party,恋爱随便谈,一切都自由自在,但是每个国家的青春却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即使你刚出校门不久,那里的场景再真实、再亲切不过:考试、分数、社团、闺蜜、初恋……伯德小姐数学成绩不好,有过把老师的成绩登记册丢进垃圾箱的经历;和闺蜜吃薯片、聊美容、话减肥,争吵又和好;为了结识新同学,谎称自己住在蓝色房子里,事实上,家是铁轨旁的旧屋;参加学校音乐剧的排演,认识男孩,有了初恋;分手后,有了第二段恋爱,又遭遇第二次分手……这所有的一切,也许现实中你听说过,经历过;也许你和电影的主人公一样爱过,恨过,或者你笑过,哭过,观看这部电影,是唤醒过去时光最有效的办法。
这也是拍给孩子父母看的电影,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父母又了解多少,就像伯德小姐的母亲,到最后她因为不知道怎样帮助女儿而感到沮丧。很显然,伯德小姐和母亲的关系,是本片的焦点。如果说,父亲算一个老好人,时时处处向着女儿,哪怕女儿嫌弃父亲开一辆破车,那么,母亲就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她和女儿,就像钉头碰着铁头。电影开场,母女俩刚去考察大学回家,坐在车子里,女儿不愿读本地的大学,渴望像鸟儿一样,飞去纽约,母亲则认为纽约学费太贵。说着说着,母亲就怪女儿只顾自己,从来不关心别人,要求女儿体贴一点,说她是势利鬼,就她的德性,能进本地大学就不错了,然后进监狱,再回大学,“只有经历过这些,你才能清醒一点,再也不用指望别人给你当牛做马”,说得女儿发怒,直接开车门往外跳而受伤。另一场景,母亲唠叨:“你知道我们养大你花了多少钱吗?”女儿干脆拿出笔来:“给我一个数字,我会把欠你的钱用一张支票还干净。”最后,女儿瞒着母亲报了纽约的大学,气得母亲不发一言,不管女儿如何道歉;即使女儿拿到录取通知,出发去机场,母亲也板着脸不愿下车送女儿。
事实上,母女俩互相爱着,女儿曾对男友说,我妈是很暖的人;她失意时会靠在母亲的肩头哭一哭;她只要求母亲能夸她一夸。而母亲,当女儿真的离开时,哭着奔往航站楼想再见一面。她给女儿写的信中说:“怀上你是个奇迹,我都42岁了,我知道你现在被称为伯德小姐,我觉得这个名字挺可爱的,我抱歉我们吵架了。”母亲的信暗中由父亲塞在女儿的行李箱中。电影结尾,女儿拿起手机,给父母留言,只想用回原来的名字:“我是克里斯汀,这是个好名字。” 在陌生他乡,她还特别想告诉母亲,她爱她,并谢谢她为她所做的一切。
西尔莎·罗南完美演绎了一个青春叛逆期少女,和节省持家的母亲又相像又矛盾,翻脸比翻书还快的身临其境感,然后在自以为是的经历中,朋友、爱情、性、理想、信仰……在与世界不断磨合妥协中回归亲情与家庭,剧本很简单很生活,我们也许必须经历那么许多,才能把过于放大的矛盾消弭。
爱情,亲情,友情即使国家文化程度在不一样可是在年轻人彼此的青春一定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