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朋跟我说,最近想跳槽来着,但是觉得大环境不景气,不知道要找哪一行,比较迷茫。
我脑子咣当一下,是啊,开工一周了,往年都是各种有关跳槽的声音,怎么今年都失声了呢?
是真的大环境不好了,大家都不敢动了?
本文2700字左右,我们一起来聊聊有关就业、有关新年跳槽的一些个人想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从系统侧全景扫描2025年就业市场趋势
据智联招聘、BOSS直聘、猎聘三大平台联合发布的《2025年春季就业市场白皮书》显示,春节后首周新增岗位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8.2%,但活跃求职者数量同比下降13.5%。这组看似矛盾的指标背后,折射出就业市场的深层变革。
在应届生端,教育部统计的1076万毕业生中,截至1月底已有52%达成初步就业意向,较去年提升4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攀升至18%,较2020年增长近10倍。
社招领域数据显示,主动更新简历的职场人数量同比下降21%,猎头岗位平均竞争比从1:5.7降至1:3.2,呈现"岗位增量未减,求职热度降温"的独特现象。
二、跳槽决策的"冰与火之歌"
横向对比近五年数据,2025年春节后首月跳槽率预计为17.3%,较2021年峰值下降41%。在金融、互联网等传统高流动领域,核心岗位平均在职时长从2.1年延长至3.4年。
麦肯锡调研显示,仅有23%的职场人将"薪资增长"列为跳槽首要动机,较三年前下降38个百分点。
这种保守倾向并非偶然:领英数据显示,近60%的职场人开始重视"职业发展连续性",主动跳槽周期从18个月延长至28个月。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企业核心团队稳定率反而提升至82%,颠覆了行业初期的"挖角混战"局面。
三、以四维视角解构跳槽降温现象
1、经济新常态下的风险规避
全球经济增长中枢下移至3.2%,企业更倾向内部培养。
波士顿咨询研究显示,头部企业校招管培生保留率从65%提升至79%,内部晋升比例增加12%。这种"内生增长"模式使职场人更注重长期价值积累。
企业内部岗位波动不大的情况,外在机会竞争加剧,加之降本增效下的内推机制,更使得主动就业的机会更加渺茫,必然导致职场人士跳槽的热度逐渐降温。
2、职场心理的范式转变
德勤《Z世代职场调研》揭示,00后求职者将"职业安全感"权重提升至47%,超越"薪酬福利"成为首要考量。在经历多轮行业震荡后,"稳定发展"替代"快速跃升"成为主流诉求。
这也是变相解释了为什么“考公”“考编”热度升温的根本原因,“职业安全感”对于现在的年轻一代而言,远高于“薪酬福利”波动带来的诱惑,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消费降级或者消费萎缩,而是个性需求升温的必然结果。
3、技术革命重构职业生态
蛇年开年,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科技圈措手不及的同时,更深层次的影响是社会公众对于AI认识的转变,由“AI是什么”快速向“我能用AI做什么”的认知升级,同样也成为加速行业人工智能渗透的导火索。
最新数据显示:AI技术已渗透78%的岗位,导致技能迭代周期从5年压缩至18个月。
普华永道调查显示,46%的职场人选择在职学习而非跳槽获取新技能。岗位边界模糊化使单纯依靠跳槽实现转型的可行性降低。
4、人才结构的动态平衡
人才同质化时代,人才跃迁的通路是固定的,都是从“小鱼塘”向“江河大海”呈漏斗式的正向升级。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是颠覆式的,可能有些岗位,有些工种不是减少需求还是直接消失。
但技术革命带来挑战的同时,却创造出远超时代想象的新机会,而且是面向全社会,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建立秩序,实现职业乃至圈层跃迁。
简单来讲,就是你不需要跳槽,也不需要换行业,就在你熟悉的工作环境中,只要您拥抱新的技术和机会,在全新的岗位需求出来之后,你能顺利的接住并且站稳脚跟。
比如说教育部专业调整使大数据、碳中和等领域人才供给量三年增长320%,供需比从1:4.6优化至1:1.9。同时,传统行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专员"等岗位实现人才再配置,降低结构性流动需求。
四、跳槽决策的黄金准则
关于跳槽的问题,何时跳何时该谨慎,其实是有一条黄金准则,可供大家探讨:
宜主动出击的三类场景:
行业处于技术爆发前夜(如量子计算商用化)
现岗位学习曲线趋平且无横向拓展可能
企业文化与个人价值观产生根本冲突
需谨慎观望的三种情形:
单纯受短期薪酬刺激驱动
目标行业处于政策调整窗口期
个人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差异化
典型案例:
2023年,某985高校微电子专业硕士张涛入职国内某传统芯片制造企业,负责28nm制程工艺研发。当时全球芯片行业正处于周期性低谷,企业研发投入缩减,团队年度调薪幅度仅3%。
在2024年初,拒绝某消费电子企业开出的40%薪资涨幅offer,选择加入某专注车规级芯片的初创企业,薪资涨幅18%但获得股权激励。
决策依据:
技术突破窗口,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禁运倒逼国产替代加速,国内14nm FinFET工艺良品率突破75%临界点;
资本流向信号,国家大基金三期定向投入EDA工具研发,半导体行业融资额同比增长217%;
个人能力匹配,已掌握缺陷分析、工艺整合等关键技术,主导完成3项良率提升项目;
结果呈现:
2025年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浪潮爆发,公司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SO 26262认证的芯片供应商,个人主导的"动态电压频率调节技术"获国际专利,晋升为研发副总监,股权价值较行权时增值8倍,综合收入反超原薪资方案3.2倍。
五、超越跳槽的职业成长哲学
跳槽不是目的,提升个人竞争力和找准定位才是关键。
在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所有技术人员必须通过"技能树认证体系"才能晋升,这种将个人能力产品化的思维值得借鉴。
建议职场人建立三维竞争力模型:
硬实力货架:每季度更新技能清单,保持2-3项前沿技术储备
软实力账户:积累可迁移的决策力、创新力等元能力
影响力IP:通过行业论坛、技术博客建立个人专业品牌
总之,职场人的三维竞争力模型的核心要素: 学习、学习、持续学习。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践表明,持续进行"职业沙盘推演"的员工,五年内成长速度是随机跳槽者的1.7倍。当职场人建立起"价值投资"思维,就能在任何环境中捕捉成长机会。
六、总结
在职业发展的马拉松中,真正的高手都在修炼"反脆弱"能力。他们像顶级投资人那样管理职业生涯,既不被短期波动迷惑,又能精准捕捉战略机遇。记住,最好的跳槽永远是"你值得被争夺",而非"你需要逃离现状"。当个人价值足够稀缺时,机会自会破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