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孝悌到爱众
浪漫一点儿的说,一切圣贤、智者、哲人,他们苦思冥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如何让人世间充满爱。他们各自构建的理论体系都可以归结为“爱的理论”,《弟子规》这样一本小册子,也可以说是针对儿童的“爱的教育”。
儒家的“爱的理论”是从“孝悌”开始的,这也是为什么《弟子规》把“孝悌”摆在首位的原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构建伦理体系的逻辑起点。古人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血亲关系带来的爱是天然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很自然的情感,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如果把这种爱的能量扩充到社会中,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美好了。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就是这种爱的扩充,沿着这个思路出发,自然可以推论出“泛爱众”。
事实上,儒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更进一步,让爱充满整个宇宙。北宋大儒张载说,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意是:天是万物之父,地是万物之母。我处在天地之间,是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形成了我的身体;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理,是我的本性。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姊妹,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概言之,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家是社会的基础单元,这一点区别于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里,个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一切家庭之外的社会组织,都可以看成是家的延伸和放大。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这叫“家国同构”,现代汉语里“国家”两个字连用,就是来源于这个思想。当然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家,与古时候宗法制度下的家的概念还不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家都是两代聚居的小家庭,古时候的家是指同姓聚居的大家族。
在儒家的设计里,爱的能量就像水的涟漪,一波一波向外扩散的。儒家允许在扩散的过程中,能量逐渐衰减,父母兄弟处于中心,爱父母兄弟胜过爱亲戚朋友,爱亲戚朋友胜过爱陌生人。儒家把这种有差等的爱总结为“亲亲仁民爱物”。在儒家看来,“女朋友和妈妈同时掉到水里”根本就不是难题,当然是先救妈妈了,有什么好讨论的。
但是墨家表示不同意。墨子说,这种有差等的爱的设计恰是社会乱象的根源,因为它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必将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剧不平等。
而且,有差等的爱从逻辑上反推回来,必然得到一个结论,爱自己胜过爱他人,这就滑向了自私,这也是墨家质疑儒家解决方案的原因之一。
墨子说,要想建设“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美好社会,必须倡导“兼爱”,兼爱就是象爱自己一样的爱别人,最终的结果就是“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似乎墨家的境界更高一些哈,然而做起来很难。自己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一起挤地铁,有空位子先让给谁呢?当然是自己的妈妈喽,所以儒家的主张更贴近人情。
听起来墨家的理念更象一个口号,真要行动时都按儒家的来。然而墨家真不是空喊口号,他们是一群真正的实践家。墨子说,兼相爱的表达就是交相利,爱你就是照顾你的利益,急你之所急,甚至于牺牲我自己。墨子和他的弟子们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自己吃尽了辛苦,还不落好。历史记载墨子千辛万苦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回家的路上经过宋国的城池,想进去借宿一晚上,宋人不让进,不认得这个“乡巴佬”。所以庄子感叹说,这种苦行僧式的奉献也就墨子能做到,天下人都受不了,这也是墨家后来没落的原因之一。但是墨家这种奉献的思想已经留在了我们的血脉里了。
儒家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西周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上的封建体系,周天子是嫡长子继承制,天子的兄弟降一等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君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国君的兄弟就降一等成为大夫,所以各级统治者之间确有血缘关系,类似现在家族企业。
但是墨子的思想对今天这个时代更有启发意义,因为今天人际交往的范围大大超越了血亲关系,进入了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的时代,“兼相爱交相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因而更能指导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实践。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慈,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孝。同是从亲子之间的爱出发,儒家抓住了“孝”来构建自己的伦理体系;而道家抓住了“慈”来构建自己的解决方案。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慈”又是三宝的宝中之宝。
显然道家认为“慈”更接近人的本能,因而也更接近天道,因为父母爱孩子是无条件的,而孩子爱父母需要教化的力量。
道家基于"慈"来构建的是小国寡民式的、更淳朴、更原始的社会架构。而儒家基于“孝”构建的体系,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暗示了“教化”的必要性,这可能也是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原因。
十三经里专门有一本《孝经》来阐释“孝”这个范畴,以及“孝”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见“孝”在儒家体系里的重要性。《孝经》里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事亲谓之孝,事长谓之悌,事君谓之忠,修身谓之敬。孝悌忠敬,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人际情境下的表达。
从《孝经》开始,“孝”已经从最初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横向扩展到宏大的社会生活中,纵向升华到形而上的层面。
到了宋朝,理学家们发明了”主敬“,作为修身的指导原则,“敬”是一种系统观,就如张载所说的,天地是的父母,我得天地精华所生,立于斯世,既渺小又伟大,“敬”就是对天地的大孝,这样就把“孝”进一步升华到宇宙境界,作为立身之本。到了清末,曾国藩提倡修身十二法(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户),“主敬”是第一条,其他十一条都是对“主敬”的发挥。
在这一篇里,我们从孝悌到爱众,拉拉杂杂讲了一大堆,有时候扯得比较远比较偏,目的是想尽可能全面地阐述这些概念,从而为后文解读具体的行为规范打好一个基础。说完了孝悌,后面还有谨信亲仁,我们也要这样子扯一番,请大家耐得住性子听我闲扯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