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当人遇到瓶颈的时候,一个好的出路是“融于群体”?也许因为瓶颈意味着一种“狭窄”的状态,一种被“困”的境遇。而突破就是找到更大的局面,找到宽广的环境,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在群体中我们有更多,安全感,我们会遇到相似的人,这种熟悉感让我们放松,让我们更好的发挥自己。
初看这本书我以为又是讲“乌合”的群体效应,但这本书给我新的感悟。
我们都懂得“共振”效应。这个故事的起源是说,当一支部队整齐的步调一致事,共振的作用会使坚固的大桥震断。那么除了知道该“怎么过桥”以外,它还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另类的一个“涟漪效应”,一个做事踏实认真勤奋的员工,会让Ta周围同心圆半径内的其他员工,也跟着一起被影响被同化。这点我深有感触。来到新的工作地点因为我站着办公,于是慢慢的周围久坐的人都开始站着办公。
就像书中所说的群体的“超级回弹力”: 当一群人以同样的步调玩蹦床时,你会比自己玩的时候蹦的更高。
但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共振的前提,要步调一致,要蹦的节奏一致。否则四面八方杂乱的矢量反而可能会让自己的努力“归零”。大家必须有共识,要往一个方向上努力,这才能放大集体的杠杆效应。
说到这里,有一种团体,或者说培养“精英”的方式很可能是错误的。就是按照客观上能力和成就,把最优秀的人组织在一起。在这个时候,简单的想加可就不一定得出正向的结果了。就像把最能下蛋的母鸡人为放在一起 反而刺激了它们的攻击性。
人不是因为优秀而聚集在一起。而是因为首先彼此和谐,能鼓励共同进步,因此组成的团体会放大进步。
但现实中这种先有组织,再做出成就的案例偶然性和运气的成分太大。那我们该如何更聪明的找到,或者建立这样的群体呢?
首先,人脉与网络一定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是去寻找大咖或者找那些“厉害的人”。因为别忘了,优秀的“母鸡”们聚在一起未必就是最优团体。影视剧里常常有这样的反转例子,那些笑到最后的往往是些“出乎意料”的组合。
一个好的团队里允许多样性的存在,是自下而上的共识。这里面联系起所有人的,未必是一个显性的明星,而更可能是一个“甘于奉献付出,但人人都肯定Ta并且离不开Ta的人”。就像《仆人》那本书里所描述的那样。
人不是因为优秀而聚集,而是因为认出彼此接纳彼此,放大彼此的能力成就而变得整体与个体都优秀。
我没有归纳总结这本书里讲的一些怎样融入集体,怎样建立人脉的细节。因为这本书给了我更多“道”,而不是“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