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受到表彰的是他们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的贡献。简单说,就是他们发现了知冷知热,感受压力的受体。
朱利叶斯团队找到了机体感受辣椒素的基因,编码了一种新的离子通道蛋白。这一辣椒素受体,后来被命名为 TRPV1。这个发现的意义在于为揭开其他温度感应感受器开了路,搭了桥。
而帕塔普蒂安团队是在“人体将机械刺激转化为触压觉的机制”方面做出贡献。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对机械力敏感的离子通道,并以希腊语中表示“压力”的词汇,将其命名为Piezo1。又发现了一个与Piezo1相似的基因,并将其命名为Piezo2。通过进一步研究,Piezo1和Piezo2是离子通道感受器,对细胞膜施加压力,可直接激活这两种感受器。
那么问题来了,感受器发现了有啥用?
假设没有感觉,感受不到冷热,也感受不到被狗咬(狗牙的压力),其实就是感受不到危险,会很要命。但对慢性疼痛、敏感性疾病过于敏感,也很要命。所以精准地找到受体,就能帮助我们控制感觉,医疗上能带来很多突破性的进步。
简单说,就是就医前敏感一点好,就医后能控制才好。
更进一步,本来没有感觉的假肢,能不能在这个理论前提下继续研发,最终有了感觉?这么一想是不是有种开启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还有一个问题,上面提到了辣椒素,提到了触感,但冷感呢?说漏了吗?的确是说漏了,这里补充一下。
冷觉感受器,被命名为TRPM8,是被两位诺奖得主分别发现的。
还有个问题:包括木果在内的广大瓜友人认为,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和重创世界近两年,新冠疫苗的研发应该要获奖才对。
鉴于诺贝尔奖一贯的倾向,一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成果,二是较为基础的研究。不是新冠疫苗本身,而是mRNA疫苗技术才有获奖的可能,还得取决于是否能衍生更多的方向和产品,“给人们带来福祉并改变世界”。而新冠疫苗的成果检验也还需要时间。
国庆木果打上了第二针疫苗,接下来降温,他就有些咳嗽,还说自己运动起来气短。翻了连花清瘟颗粒出来吃吃看。
后来老没好老没好,他说扁桃已经肿了,于是又开始吃阿莫西林和板蓝根。
我观察了一下,发现他仍然穿着短袖。是校服的短袖。
在劝说之下才穿上的外套,有时候会脱掉放在学校。
问他,说是很热,不觉得冷。
以上是我在网上找的温度的神经反射。中学生物的知识点是感觉在大脑皮层里产生(考试易错点),最初是感受器首先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接着通过反射弧产生反射,程序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所以木果显示出了典型的冷觉感受器有问题的状态。也就是:人不觉得冷,扁桃和肺已经冻病了。
而一旦已经生病了,肺受刺激会咳嗽,扁桃发炎会肿大疼痛。咳嗽和疼痛的反应太剧烈,反而会让病痛的治疗更困难,时间更长。
所以根据今年的诺奖,是否可以先小试牛刀,发明一种小药,每年换季的时候可以给娃儿吃。
娃儿吃了,对冷热瞬间敏感,再也不用妈妈喊加(有时是减)衣服了。
毕竟,不是所有妈妈都生来喜欢当老妈子,追到娃儿喊穿秋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