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练瑜伽体式非常标准的人,我们当然都会很羡慕。但有一位高级教练曾告诉我,那没有什么,一来功夫到了自然什么体式都能做出,二来体式只是载体,做得再标准也不是瑜伽的根本目的。
瑜伽是古印度流传下来的一种修炼法门,要通过系统的、长期的身心合一的训练超越对身体、头脑、情感的执着,达到平静喜乐的“三摩地”状态。在“三摩地”基础上进而求得开悟的灵魂升华。整个过程既是对身心的深度调整,也是对自身能量的唤醒和对宇宙能量的汲取。所以他要求我们一定不能心急,不能过于追求动作的标准和高难体式的完成,不要与身体的现实过度对抗。当课程进行到三分之一,也就是三个月后,他终于说出了瑜伽最重要的心法要领,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这位教练教我一年,没有一节课是站着看学员练的,是真正的“良心教练”。他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特别强调呼吸——首先,根据动作和体式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呼吸方法和节奏。第二,要用呼吸引领动作,一以贯之,不得稍有脱离。最后,也是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动作不要做到极限,要给呼吸一定余地,让呼吸帮助气血的流转和筋骨的放松。
我按照这种“留有余地”的要求练习,惊喜地发现,身心确实在一点点放松,能量确实在一点点积聚,渐渐地很多动作和体式都能越做越规范。身体好是一方面的收获,关键是还能把这种状态代入到日常生活,让身心时刻处在留有余地的感觉中。比如,先把坐姿放得很直,然后回调一下,检查呼吸能否自然顺畅地完成。再比如,对他人心理的推断,以前喜欢往深处琢磨,非要搞到黑白分明才罢手,现在往往会留下点模糊地带,随他去。又比如,别人欠我的钱,渐渐地也不着急去讨了,啥时还也随他去吧。甚至,谁看我不顺眼,说了难听的话之类的,以前可能会让我不舒服,着急要弄清原因、辩明是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变得无所谓、先放放再说了。
没有达到“三摩地”,我先得到了身心轻松的大福利,所以倍觉这个“留有余地”谙合大道,流觞世间,婉然神通。由此,我想到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匾”,那部传世家训的核心语句就是:"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对此作者还解释道:“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
嗯,说的是为人处世、做官求财,但放到瑜伽上也很好理解:你别老想着把动作练到最高的逼格,也不要指望吸尽天地精华,更不要妄想窥尽玄机大道,你要留点余力、留点余地、留点余智,在不求极致、戒盈守缺的状态下成为天地人神都能欣然接受的存在,不也挺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