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母亲节。
原本是不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但今天特殊一点。
涉及到母亲的纪念日,全部的人类社会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愫。
首先,母亲二字,代表了我们生命的源头。
可不是么,几乎所有人呱呱坠地,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母亲;第一口吃的就是母乳;第一声会叫的就是妈妈。
所以在我们心目中:母亲最亲,母亲最大,母亲最神圣、最值得崇敬和感激。
我们把这种养育的意义做进一步抽象:但凡养育和教育了我们的,都可以被看作母亲。比如:
孕育我们文化的黄河被称为母亲河
教会我们知识的学校被称为母校
我们学会交流的第一种语言被称为母语
再把这种朴素的感情推而广之:但凡有哺育、养育之恩或者是接收、容纳之责的,也就同时具有了母亲一般的性质。比如:
乳母
养母
鸨母
航母
有句俗话:有奶便是娘。话糙,但是理绝对不糙。
其次,有没有教养,也看母亲。
母亲的责任,重点在养育。养是养活,育就是教育。
战国时有“孟母择邻”:儒家“亚圣”孟轲的母亲,在孟子小的时候,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住地,传为佳话。
北宋时有“岳母刺字”:抗金名将岳飞之母,为了防止不肖之徒勾引岳飞,使其动摇忠心,毅然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成为激励后世无数热血儿女抵抗侵略的精神支柱。
看来,一名优秀儿女的成长,也离不开母亲的身影。
通常,我们把一个人得不到良好教育,不能够健康成长,叫做“没娘养的”;
而一个人道德败坏,贻害四方,则常常称之为“狗娘养的”。
第三,母亲还是我们中华血缘关系的直接缔造者。
中国人历来重视血缘,尤其作为中华主流文化的儒家道统,用人类社会最为基底层的血缘纽带维系着庞大而复杂的国家秩序。
而且延续千年而不中断。
在我们看来,只有血缘,才最亲密、最稳定和最靠得住。
这种血缘关系中,最亲的就是母子。
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爱的是母亲。
你看,从“妈妈的吻”,到“党啊亲爱的妈妈”,最美的赞歌总是离不开母亲;
因为“世上只有妈妈好”,有没有唱“世上只有爸爸好”的呢?好像还没有。
母亲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中也占据着核心位置。
最典型的,自己的家叫“娘家”,丈夫的家叫“婆家”。
“娘家”不能叫做“爹家”,“婆家”也不能叫做“公家”。
最夸张的,母亲不但管吃管穿管教育,还管最极端的情绪发泄,甚至还管救命。
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或者危险,我们都情不自禁的叫“我的妈呀”
而对某人发泄最大不满,莫过于搬出鲁迅先生说的“国骂”:他娘的。
中国的小说中也有这样的情节:一个人要讨好饶命,经常会搬出老娘救驾,道是:“家中还有七旬老母”
据说《水浒传》中李逵对李鬼手下留情,就是因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