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思修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一辆飞驰的电车,行至铁路的岔路口。司机突然发现,铁路上有五个小孩在玩耍,如果按原路行驶,五个孩子可能会因此丧生。而正当他想要扳下匝刀改行另一条铁轨时,他发现,自己的孩子在那条铁路上玩耍。他该如何选择呢?是要尊重多数生命而扳下匝刀,放弃自己的孩子?还是索性顺其自然,听天由命?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电车悖论,一经提出,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辩。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车悖论也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版本。比如:五个孩子所在的铁路是正常使用着的,这五个孩子违反了规定在此玩耍;而一个孩子所在的铁路早已荒废,在那里玩并不违规。又比如:这五个孩子品行恶劣,调皮捣蛋;而那一个孩子则品学兼优。两条路,两个后果,如果我们是司机,如同上帝般拥有着决定他人生命的权力,我们该选择谁?放弃谁?
这些一条又一条附加条件的添加,似乎在诱导我们,暗示我们更加心安理得地去选择其中一方。这好像变成了一道比较题:在貌似必有一方死亡的情况下,谁的生命更有价值,谁就应该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中活下来。而不那么有价值的一方,他的生命的被放弃就似乎变得可以理解。是这样吗?
尽管我们都可以预见,电车继续行驶的结果就是生命的逝去。但这基于一个前提:除了扳匝刀,我们不采取任何措施,只是任由电车驶向其既定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即将会有人死去,但是现在,就在这一刻,毕竟还没有人死去。难道现在就一定要放弃谁的生命吗?难道真的就只有死一个和死五个人这两条路可以走吗?我们做选择的依据到底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吗?而什么因素决定了生命价值的高低呢?数量多少,道德高下,还是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大小?真的就只能这样了吗?为什么就一定没有第三条路呢?就要这样轻而易举地放弃掉其中的一方吗?
不,不是这样的。
这个问题让人纠结的原因在于代入感:假如这件事情真实发生,你是那个司机,如上帝一般操纵生命的权力就在你的手上,也因此,你就要为结果负责。而且,会有人死亡,就是真的死亡,不是简单苍白的文字。他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只留下惨不忍睹的尸体和一地血迹。他的亲人会痛苦流涕,一个家庭会支离破碎。而由于同理心,我们都不愿因自己造成悲剧,不愿在余生中背负着葬送他人生命的沉重负担。但这也给我们另一个讯号:这个题目之所以有意义是在于它是真实的。而既然它是真实的,我们就必须要去考虑没有出现在题面上,但会实际出现的种种客观因素。
两条路上小孩的年龄大概多少?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大概如何?小孩距离电车的距离是多少?从现在开始刹车,电车需要多久能够停下?两条铁路的动摩擦因数是否相同?走哪一条路会更快停下?
当意外发生时,与其纠结牺牲掉谁,最先做的不应该是鸣笛示警吗?毕竟小孩是在那里玩耍而不是被绑在铁轨上,失去了自由活动的能力。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尽管这种能力的大小因年龄而具有一定的差异。紧接着要做的不应该是立即用最大程度急刹车吗?不管选择哪一方,这样做也许就能幸运地在撞到人之前把车停下呢?即使没有那么幸运,电车的冲击力也一定会大大降低,也许就只是撞伤而不是撞死呢?即使可能还是会撞死人,但死伤人数会不会就减少了呢?意外的到来,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悲剧的发生,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关注点应该在于如何用合理的方式,以最小伤亡的代价解决眼前的难题。而不在于以假想和不断添加附加条件的形式考验人性,为难自己。当意外来临,怎样处理突发情况不能仅仅取决于司机的道德水平。所以为了预防悲剧的发生,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怎样加固铁路附近的防护,防止孩子随意进入铁路上玩耍,司机在平时怎样锻炼自己的技能,提升自己的面对突发情况的心理素质和操作电车的灵敏度······就如同最近当红的中国机长,在极端紧急情况发生时,他不正是凭借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操作能力,力挽狂澜,从而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吗?
人性不可考验。
我们的目的在于安全顺利地完成电车全程,而不在于考验司机的道德水平。我们都不是上帝,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我们没有权利去评价、去决定任何一个生命的价值与其去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悲剧发生之前,竭尽全力地去避免悲剧的发生。这样,即使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但是在悲伤之余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我尽力了。道德于社会而言,是帮助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的一种方式方法。道德的价值在于有效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发生。如果脱离实际情况,而架空于现实之上进行空想,那么我觉得道德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当意外发生时,我们都无权决定生命。生命无贵贱,没有牺牲掉小的去救大的,牺牲掉这个去救那个的道理。我认为,尽我所能地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已经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