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这一天
大年初三,新年的第三天。五点四十按时醒来,先拨拉手机看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里更新过的所有内容。回忆初一初二“不出去走走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什么都没有干的现状,决定从今天开始“东山再起”。
我决定改改晚上熬夜的习惯。先完成今天的日记,把简书的日更从晚上改为早上。于是,先写了一篇流水账日记《珍惜时间,从今天开始》,放在简书上。接着看早上再次更新过的朋友圈,看简书上被关注的作者的新文章,直到八点才起床。
下了很大决心,出去走走吧。这几天看了那么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信息,惊恐万状的心态人人都有,我也一样。但是,我还是相信科学的,知道这种病毒主要通过唾沫、鼻涕、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出门遇见人了不说话绕着走总是可以吧。何况,早上起来门口的大路上一个人影儿都没有,空气应该是干净的。我出门时拿起口罩,还感慨万千:“要是我们连生活的空气都不相信了,我们还怎样生存啊!”但是为了“遵纪守法”,我还是把前几天高价买回来的口罩套在了耳朵后面。唉,还真是第一次体验这个“洋玩意儿”,立刻有许多的不适应。我鼻子呼出来的第一股热气,已经透过口罩,蔓延到眼镜片上了。我使劲儿往上推推,口罩的边缘与眼镜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可那股热还是一点儿都不躲避,继续去“侵犯”我的“受凉了”的眼镜。我再一次感觉到近视眼戴眼镜的那种苦恼了。过了好大一会儿,不知道是眼镜适应了通过口罩“哈”出来的热气,还是热气适应了眼镜,眼镜片上的雾气终于“烟消云散”了。眼镜不受委屈、眼睛看远处正常之后,才发现,被口罩覆盖的鼻子出口气是那么不顺畅。特别是走上两步路,感觉到气喘吁吁,特别想张开嘴巴呼吸。我试着闭上准备,可是被“覆盖”的鼻子呼吸进去的热气还是供不应求。唉,看来,这个保护我们吸气、呼气安全的“天罗地网”也不是容易驾驭的,我们也需要时间适应一下才行啊!
转了七千步左右,几乎没有看见门口其他人起来活动。进屋做饭、吃饭,上楼读书。我拿着雷夫的《56号教室》,看看桌子上没有读完的李镇西的《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决定先读李老师的作品。从李老师的教育随笔可以看出来,李老师的耐心和写作能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写的“转化差生万同”很长,很真实,也很曲折,我读了三十多页,也没有读完这个故事。其中《语文考了76分》那一部分,我还全文做了摘记。因为看见李老师为万同付出那么多心思,我会想起我们班的张启源。他的经历与万同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也曾经努力地做他的思想工作,但是我的付出真的没办法与李老师相比。
我一口气完成两天的摘抄,才下楼做饭。煮绿豆汤,包饺子,煎饺子。哈哈,这顿比午饭时间晚比晚饭时间早的饭就合二为一吧!今天我第一次创新:改一天的三顿饭为一天的两顿饭。
饭后,我们一家四口拿着羽毛球拍在门口打球。羽毛球好调皮,居然飞到了铁皮屋的屋顶闹罢工。哼!小样儿,院子里有最长的细竹竿,于是,搬桌子,拿棍子,四个人齐心协力,把这个小小的羽毛球“请”了下来。运动真好,让我们每个人在这样严寒的冬天出了一身汗。
回屋,看孙红雷主演的电视剧《新世界》,浑身上下的热乎乎渐渐消停了,就点开手机,一边围着小小的吃饭桌跑步,一边学习全国。两集电视剧结束,洗脚去睡觉。
记下这一天的流水账,准备起床,开启全新的大年初四,迎接今天的太阳。
新的一天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