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看书,但看完书后会对一本书作出理性评断的人却不并多。
我这里说出的理性评断不仅仅是作为读者看完一本书说“这本书很好”“这本书很烂”“没看头”之类的话。而是在看完一本书后,确保自己真正的理解并读懂了它的前提下,说出本书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不好在哪里,能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通常,大部分读者对作家都有一种仰视的心理,所以,很容易觉得作家说的都是对的,不可能存在什么纰漏或者不对的地方。
而有一小部分读者,特别是有派别之争的读者,则会找作者的碴,挑出作者各种毛病,甚至隔空的人身攻击“写这书的人就是垃圾”“脑子进水”等,但你要他说书为什么不好,不好在哪里?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他回答不上来,只会回你一句“老子就是不喜欢”,这种读者的评判就是无理取闹,与泼妇骂街无异。
当一个人对某些事,或者读者对作者的观点有异议时,最理想化的辩论是不带任何情绪,也不作任何盲目的帮派之争,把自己的前提或者假设摊出来,用同理心对待它。
《论语》有曰:“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我们要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尊重别的成果,虽然有些问题上不苟同于对方的看法,但接受别人和自己不同。
一个人不可能完美,同样,一本书也不可能做到无懈可击。
那当你不认同一本书时,主要有四个评判标准:
1,知识不足
知识不足是指作者缺少他想要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例如,我们在一些言情小说的作者,他们杜撰故事,可能会涉及到对医生,建筑,公司管理等上面的一些相关知识,就很可能会出现知识不足,描述不到位的情况。如果你一个懂得这些相关工作职业的,那就会发现纰漏。
当你发现这些纰漏时,你可以指出来,先说明作者是哪一个方面出现纰漏,然后再给出具体的答案。
2,知识错误
简单来说,就是他的理念不正确。
这个方面最容易出错的就是时间或者人物名字。以前我不是特别的细心的关注这一点,特别是国外的翻译书,我是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发现有一本书上有被另外一些读者修正过的一个人名。后来我在阅读时,我也会特别的关注这一点。
当然,我们在发现作者犯了知识错误问题提出反驳时,必须要能提供相关的证据以说明事实。
3,不符合逻辑
不合逻辑也就是说作者的推论荒谬。推论荒谬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连惯性,前后承接不起来,另一种是事件变化前后矛盾,论据无法说明论点。
这一点相对于前面两点,读者更容易看出来。哪怕你就是一个小白读者,你也会感受得到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逻辑是合清晰。
就如我们看好的自媒体文章,通常是很流畅,逻辑非常紧密,作为读者看下去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而有一些文章你看着就想划走,原因你看了一半,就感觉作者东扯一下西扯一下,并且说一件事情的时候,论据支撑不起论点。
这在初级写作者的文章里显而易见。
4,分析不完整
分析不完整,也就是作者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当你阅读完一本书时,你问问自己:我想要的答案在这本书找到了吗?这本书解决了我的疑惑吗?如果答案是,那么这就是一本好书,反之,你看完之后觉得作者还没有说完,或者说得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么这是否是一本好书就有待检验。
对于读者而非专业评书人来讲,能按以上这四个标准评判一本书,并不轻松简单。但,能理性的对一本书作出评论,也是在检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与读懂书里作者所要表达和传递的观点。
“最能学习的读者,也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