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父母打电话,问老爸女儿咳嗽吃什么药,不巧,他去区里学习。快七十了还要学习,具体学什么长这么大,我真没问过,唉,我这个女儿做的有点失职。
说起老爸,值得我佩服的就是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他是农村的赤脚医生,19岁开始在村诊所就医,算到现在近五十年了。想想也是辛苦,几十年前,农村的街道就是土路,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不论刮风下雨,白昼还是黑夜,只要有病人喊,为了四个儿女,随叫随到(我们那里几乎都是要出诊)。虽然我们四个孩子都已独立生活,岁月也染白了父亲的双鬓,但他依旧没有放弃这份职业,我觉得更多的是对我们爱的坚守。
爱需要坚守,梦想也需要。我的同学追梦人,高中没有毕业,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开始了她艰难的追梦之旅。在创业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方向问题,资金问题,投标问题……因为心中有梦,她以自己坚强的毅力,始终没有放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苦尽甘来,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实现了她的绿色之梦,现在当她走进自己设计的绿化带,脸上就会洋溢自信而又灿烂的微笑。虽然现在事业已蒸蒸日上,本可以放慢脚步,浏览一下周围美景,但她没有放下追逐的脚步,继续朝着更远梦想飞翔。
善良也需要坚守。《芳华》电影正在上映,主人公刘峰已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对象。刘峰在剧中一直都在做善事,人称活雷锋。能上的大学拱手相让,因为有人比他更需要;战友结婚,为了给他省钱,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就连猪跑了,文工团友也是第一时间叫他帮忙。诸如此类,多不胜数。有人认为他的善良过剩,与傻瓜无异。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善良作为一种美德的确应该坚守。如果都过于现实与理智的话,美好的东西不知还会留存多少。
美德不易坚守,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一种艰难的选择。
我要讲的是一个制墨人的故事,他是石海明,徽州绩溪岭北人,其祖父、外公、姑父也都成了制墨方面的手艺人。他受祖上的熏陶与影响,承衣钵也从事了这个行当,从事制墨已30多年了。徽墨自清末已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后来原有的行业传承已经破坏。洋烟引进,古法制墨更是『风雨飘摇』。但他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书画家创作的重要工具,他一直坚信,古法制墨会再次迎来『家传户习』的繁荣景象。为了这个信念,他决定离开墨厂,创建自己的工作室,潜心研习,延续古法。
石海明,传统墨业的实践者、守道者。 是他还在孤独地坚守着古法制墨,他想让制墨继续散发文化的魅力,不希望这传统的东西流失。
但我觉得最高境界的坚守应该首推苏东坡对于情怀的坚守。
他的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破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两度任高职,但他都没把握好重要的机会,他不屑于高官厚禄,是因为他拥有的是济世情怀。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调。在杭州做了几件惠民工程,治理西湖,建苏堤,这些千年后的我们还在享受着他的恩泽。他还是第一个设立公立医院的人,他的这种创新完全是建立在他的爱民之心上。
他还是一个拥有豁达胸怀的人,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里是他人生一个重要驿站,偏远荒凉,没有住所,寄居在一座寺庙里。在没有薪水的日子里,他开始陶渊明似的农耕生活,东坡之名在此诞生。清贫辛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对生活和诗词的热爱。这期间还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定风波》《满庭芳》散文《记承天诗夜游》等。后来又多次被贬,最远的贬到人迹罕至又有瘴戾之气的海南,他依旧笑对生活中的坎坷,继续酿酒作诗,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情怀。对于一个文人遭受如此多的遭遇,世上几乎没有第二个。
苏东坡最可爱之处就是他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与人交往毫无心机可言,哪类人适不适合交往,大都靠妻子王弗来做评判。这种情怀使他的作品真笃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其文章之所以历代人人爱读,是因为它具有发自内心的“真纯”。
爱的坚守来自于奉献,梦想的坚守来自于执着追求,善良的坚守来自于勇气,传统的坚守来自守真,而情怀的坚守来自于高贵的品格。
人总要在坚守中成长、领悟,只有坚守了岁月,人们才会发现生命之平凡中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