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真正的作家并不多。
以中国作协来举例,会员总数不超过1万人,这里面还有很多人一辈子大概只写过一首歌词。一万人中刨除掉这些人,可能真正能称得上作家的,我们在书店里经常能看到的,愿意拜读他们作品的,恐怕最多也就千把人。
当然这说的是狭义的写作。如果从广义上来讲,我们写报告、总结、发帖子、在网上与人聊天,实际都可以认为是写作的过程。
今天主要讲的就是广义写作的一些常见问题。
表达要严谨
很多人认为日常写作表达中,不需要特别注意严谨。
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思维通过文字表达,其实文字也会反过来影响你的思维能力。
看看知乎上提的那些问题、微博上发的帖子,很多词不达意。知乎甚至将“表述不清”当做一种举报的类别。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通过文字来交流,也经常会因为不同的表述甚至emoji,产生不同的交流效果。
时刻注意严谨地表达自己,会让交流共同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少贴标签,就事论事
我们日常思考、表达问题的时候,喜欢贴标签、下结论、分门别类,而不太注意就事论事。
某位猛人曾经对家人说:“没想明白就不要说,想明白了就不用说,话太多了很庸俗。”这句话可能说的有点过。
另一句话是杨葵老师说的,“不要老觉得自己聪明伶俐,只有自己洞穿世事,其实无数人都能够看的出来,而且看的比你更深更透,因而心有包容,虚怀若谷,所以静静关注,不事声张。”
我深表赞同,这也是我经常提醒自己克制自己好为人师的原因。
注重逻辑
我在《把时间当朋友》4思考https://www.jianshu.com/p/84ec33d5d087 中讲到了关于逻辑混乱的问题。
如果不刻意去关注和调整,很多人恐怕无法觉察自己有逻辑问题。
但是当我们深刻认同讲话要有逻辑的时候,则很容易陷入另一个误区,就是抓着犄角旮旯的话来挑拣对方的逻辑毛病。
交流的第一目的是交换信息,第一要务是倾听。如果只是盯着对方的错误来吹毛求疵,就完全丧失了交流的意义。
述而不作
我们表达中的另一个毛病是“太喜欢自己来创造。”孔子说:“述而不作。”尤其在写作中,你只要把需要讲的事情描述清楚即可,故事讲完,要表达的意思就全部包含在里面了。
一方面,这样可以使文风简洁而有力。
另一方面,在美国《作家文摘》杂志社编著的《短篇小说写作指南》中有一篇,讲读者与作者的协同创造。“咯吱咯吱的楼梯,昏黄的灯光,暗红色的书桌,散落的纸张。”尽管作者只叙述了四个事情,但是在读者脑中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场景。此时作者无需再专门说明这表达了隐晦、压抑。
抖机灵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里面说:“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翻译过来就是抖机灵的更吃香。
如果使用流量和畅销程度来衡量,抖机灵的作品可能要更加招人喜欢。毕竟思考是辛苦的,人生阅历的获得也是痛苦的,所以很多有内容、有深度的作品,因为不那么“有趣”,而湮没在各式各样的信息流中。
要不要抖机灵,随你吧。
琐碎
琐碎就是内容不集中,主题不集中。
当然,在大家之中,也有琐碎的人,比如钱钟书的琐碎和陈寅恪的琐碎。所以琐碎是个值得玩味的事情。
孙过庭在《书谱》中将书法的问题,“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这个道理对于写作也同样适用。
刚开始写的时候,要老老实实说出你最想说的话,集中精神,不要有偏误。
当你能够准确畅快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时,再求不同。
求不同到一定程度,还是要回归平正(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其他
随缘
我们很多人对随缘的有误解,经常把它当做消极、无可奈何时的借口。南普陀一位大师说,随缘的意思恰恰相反,正解应该是以随顺众生的方式去观待世事而不割裂。换句话说,随缘就是要跟着世俗社会的规矩做。
玉石
玉石有六德,细、洁、润、腻、温、宁。
玉石还有三贱,粗、松、脆。
这些同样可以来描述做人和写作。
本文是听杨葵老师在文澜讲坛做《过尽千帆皆不是》讲座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