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弟子们凭着一腔真挚的情怀,用对学问和真理的孜孜追求,滋养着自己的心灵,磨砺着自己的德行。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自己的知天命之年。
孔子的“天命”大致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先我们而存在,而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主观方面:包括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信仰、人的理想等丰富的含义。就是要认识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人不仅是一个道德的存在,从而区别于一般动物,而且人还富有建设道德世界的责任,所以,孔子的“知天命”和“知”,不仅是指“知晓”、“认知”,更是“履行”,是“知行”的合一。知晓天命的孔子,又有哪些精神力量呢?第一 ,天命赋予孔子义无反顾的历史使命感,这是孔子精神力量的源泉。第二,不怨天,不由人。天命让孔子通达,宽容, 善待一切,包括自己的对手。
人们不能理解如此杰出的孔子,为什么不去从政。有人就问孔子:“你为什么不从政?”孔子答道:“《尚书》上说,孝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把这种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我这么做,也是从事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了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孔子去世后,他和他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政治的影响非常大,非常深远。但是 ,这种影响不是来自于他的从政实践,而是通过他的思想去影响政治。他最终成了“万世师表”。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早就浸透了孔子的思想,染上了浓重的孔子的色彩。我们说孔子不从政吗?他不仅在那个时代从政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直到今天他还在从政。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经讲过,伟大的历史人物由于他一直在影响历史,所以他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不是一个死去的人,它只是一个缺席者。
家臣出身的阳货,通过违背政治游戏规则而暴得大权和大名,控制了季氏,从而实际控制了鲁国的大权,之后,他很想培植自己的势力与群众基础 ,有着极高声望与国际影响力的孔子便是他首选的拉拢对象。阳货一心要逼孔子出来做官,帮他做事。 孔子却一直在敷衍阳货。
鲁定公八年,阳货倒台了。阳货事变 ,给了“三桓”极大的震动。他们的家臣不仅直接夺取国家的实力,而且直接以武力威胁他们的身家性命,他们第一次认识到,“陪臣执国命”不仅是执了国命,甚至是要他们的命。这时候“三桓”和鲁定公终于认识到孔子一直以来的警告是对的,意识到孔子的政治头脑与眼光对鲁国的重要性。他们开始认真考虑授予孔子权力,借重他的政治能力使鲁国走出内外困境。
于是在鲁定公九年,51岁,刚过知天命之年的孔子,被鲁国政府任命为中都宰。中都是鲁国西北部的一座小城镇,在近山东汶上县西约40里,定公和季桓子派孔子做个小镇的地方官,也带有一点试用的味道,地方虽然不大,但是孔子毕竟有了一块用武之地。
孔子用礼的办法来治理中都,非常成功。一年以后,当地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四方的诸侯都纷纷效仿……于是在鲁定公十年,孔子升任至小司空。
孔子任小司空后,把鲁国的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原、平地等,根据其不同的土地属性,指导百姓种植和渔牧。他的工作再次得到鲁国政府的肯定。不久他就升任为大司寇,掌管司法刑狱事物。
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是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位同卿大夫。据《孔子家语•好生》记载,在做大司寇的时候,孔子每一个案子都非常慎重的处理,考虑得非常周到。为了不出现差错,他总是和下属、同事们一起认真讨论案情,然后鼓励大家提出处理方案,听取他们的意见,再择善而从,这体现了孔子慎刑的思想。这种慎重,对中国几千年的法律制度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具体案件的做法上,他倾向于用调解的方式,而不是随便的诉诸法律。
长期以来,中国法院采取调解方式处理民事、经济纠纷,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调解主导型民事审判方式。这种方式在国内深入人心,在国外也被称为“东方经验”,有中国的特色。这一“东方经验”,无疑应该追溯到孔子,追溯到2500年前鲁国的这一位司法部长的法律实践。
孔子虽然官居司寇,但是孔子并不喜欢把人民当成寇,即便是那些犯了法的人。关于治理国家,孔子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他认为:好的政治,不是管理人民,而是提升人民。不是把人民当愚民来管制,而是要人民有体面地有尊严的生活。
作为鲁国的大司寇 ,孔子的思想是 ,一个国家没有刑律,没有监狱,不需要什么人来当司寇。孔子的理想不是去做个好的法官,而是去做个好的导师,他要引导人民有仁德,讲信用,从而彻底消除诉讼。
孔子说,圣人制定法律,不是要惩罚人民,而是有了法律,让老百姓有所畏惧,不去犯法,最终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孔子还说,我们在制定法律的时,一定要明白所有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有其根源。这个根源就是社会整体的政治状况。这取决于统治阶级如何治理。我们如果不从政治阶级那里找根源,我们永远无法彻底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
有一天季康子问孔子:“我能不能把那些不遵守国家法律的、道德品行败坏的人,杀掉一批,然后引导人民走向正道?”孔子说:“您执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要从善,百姓也会从善,君子的品德是风,小人的品德是草,草往哪边倒,不是草的责任,是风的责任!”
孔子任鲁国司寇,也就三年左右的时间。它不仅取得了现实的成功,更为几千年的封建司法,提供了一种伟大的人道传统。这传统就是:“慎刑”、“无讼”与“仁道”!直至今日,这一传统仍然穿越历史的时空,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