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要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四有青年。那么,什么是知识?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前者说的更简单点,是“有用”。后者是说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即便是满足这两个条件(有用、长期)之后,可以称之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价值。我有个专门杜撰的概念来区分他们,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这类知识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通识”——即,哪儿都用得上的知识。
知识是否可以被碎片化呢?这显然是误解,也再一次是概念不清晰造成的混乱。事实上,被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已,而不是别的什么。擅长学习的人,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于是一个很显然的结论出现了: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什么的,跟知识完全没关系。
那,对于普通个体来说,体系化又从何而来呢?最佳策略是“漫游”。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最终会融会贯通,体系化也自动形成。
从这一点可以说知识是内在结构化的信息,而信息穿过大脑就再表达就是结构化的过程。所以,要实现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就需要我们在接收到外部有用信息之后进行思考加工,思考加工的深度决定了某种信息能够发挥的价值。
所以,拿看书来举例。它的意义不在于完成,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深入挖掘书的价值,做标注,做笔记,争取把每一次投入到阅读花费的时间能够带来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知识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能内化于心完成一次结构化的过程,最终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