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萌发了改变之心,自然是值得可喜可贺的。如果只是动了心思,行动跟不上,就会陷入到焦虑之中。
俗话说不知者不为过。一直在不知道的境地,尽管未来有不可预知的苦,但起码当下还是过得去的。
可一旦知道不改变会影响到自己的将来,但却不具有没有行动的能力,就会陷入迷茫,不知所措。不仅当下过不好,未来前景如何,也不可预料,这便有一种吊在半空中的感觉。前端的问题尚未解决,后面的问题又紧跟其上。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压力之下再有行为的改变,更是难上加难,长此以往,最终的结局自然是可想而知。
总归有目标,改变提升自己是好事。不管能否做到,但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中。有一段日子是心里明白,能看得到前景,不再稀里糊涂。对今后将会面临怎样的困境,心中也是清楚的。
只是已经看到了这一步,仍无端的让自己受到煎熬,便是不明智,也不可取。
那么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守住“拙”念。万事皆有解决方法。只要是问题,就一定能解决。
其次要明晣其中的原因。知易行难,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知道了,但是做不到,究其根源,我们知道的往往是“道理”,而缺乏真正做到的“方法”。其实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就可以将认知转化为我们的行动,突破极限,得到真心想要的目标。
这些方法就是帮助我们找到达成目标的途径,也是达成目标的保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
首先,要做到对新认知的重复,重复再重复。
当我们第1次听到一个非常认同的新理念时,内心会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和激动,自以为是大彻大悟,解答了之前所有的人生疑惑。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将会因为这个认识而从此改变。其实这只是我们的错觉。
要知道,从知道到做到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是必须要先有内心想法的改变。只是由内而外的变化,一句话和一个理念的影响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仍然需要我们认知上的不断的强化。这种强化的最佳方式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我们对于新认知需要多次的反复,才能透彻和深入的了解。
当新的理念深入到我们脑海之中,产生了对我们行为改变的推动力,消除我们知和行之间的障碍,促使我们的行动,才会让我们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要拋弃浮浅的认知,不要被自己的感觉欺骗,以为认识到了就是改变就是做到。任何时候,只有当我们的认识足够强大,足够牢固时,才会有行为上的真正的改变。
由此看来,让我们恍然大悟的“啊哈”时刻,只是帮我们捕捉到了认知的一个灵感。要想深度的去挖掘培养,是需要付出持续努力的。
其次就是要学会选择,让目标少而精。
目标太多就是没有目标,无法实现专注和聚焦。由此带来的结果会是,激情万丈的开始,悄无声息的结束。
选择和目标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会选择的人,才会有目标。
达成目标,一定要遵循人体的机能,了解大脑的使用规律。
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大的信息记忆作为基础。我们的大脑记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不喜欢大量而繁琐的信息。其实大脑习惯于专注,往往是做好了这件事情,就处理不了那件事情。如果我们有太多的目标,大量的新知识涌入,大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不仅新知识记不住,以前的知识也会很快被遗忘。
目标太多,相互之间关联不够清晰,就无法完成,如果相互冲突,更会让大脑疲乏,削弱意志力,没有了意志力作为支撑,我们的行为就难以坚持下去。
大脑的生物特质也不可忽视,它需要足够的葡萄糖和充足的睡眠,来保持良好的状态。
精神总是要建立在良好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大脑也不例外。因此为了我们目标的达成,对大脑的物质层面的需求一定不能忽视。
在遵循大脑机制的前提上的选择,才能做到目标清晰,再以各个行为为辅助,提升专注,增强意志力,就为确保目标实现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个方面,用绿灯思维打造成长型思维。
在任何时代,勇于改变自我,像过去发出挑战的人永远是少数。且不说这种行为改变的难度和风险,我们更要正视我们所处的环境。
从人类进化心理学来看,从众心理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有意愿去改变的人,在成功之前就是另类。何况我们现在身处一个逆境的时代,种种的压力,让改变难上加难。
于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消极思维远远比积极思维更为流行,消极思维成为了知行合一的障碍。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当我们表现的太过消极时,会削弱信息过滤系统,只能让10%的信息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而当我们的大脑接受不到积极的信号时,改变的行为就举步维艰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使用绿灯思维去打造成长型思维模式,弱化行动过程中的困难和阻碍,善于去捕捉所有信息的积极成分,成为一个可能性聆听者可能性参与者,可能性实践者,让可能性思维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事业。
绿灯思维是美国著名的培训大师肯.布兰佳提出来的,这也是他在多年的培训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只有用开放的心态,积极的绿灯思维,去关注对于我们实现目标有益的信息 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培养绿灯思维也是有章可循的。试验研究证明,在具体的方法方面,通过练习情绪控制效果不佳,但是通过练习身姿,改变说话习惯的效果却出人意料。
也就是说,改变的根源是行动。当我们日常行为举止,是一个积极者的行为,当我们日常的言语,总能表明积极的态度。我们就成为了可能性实践者和参与者。
最终,我们的行动将会影响我们的思想。
最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对目标的跟进反馈。
成功人士都有一套完整的跟进反馈系统。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并且会定出学习计划的人,并通过寻求指导,支持,来增强责任感,达到专注。
任何的成功都源自于激励,目标的实现也是积累的结果。我们每天都要做好量化自我的工作,在这之前,要把自己的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时段,每天都有要达成的目目标计划,然后每天对设定的目标实施量化反馈。这样,不仅能够促成任务的达成,好的表现能够激励持续的行为,防止拖延症的出现。
把自己的数据公开分享给别人,也是不错的方法,运用他人的力量,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监督效果。同时,积极的反馈,对提升个人的自信心也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也是跟进反馈系统中,达成目标最有效的方法。
最佳的跟进方法就是将学到知识进行分享 ,并尽快尽可能的运用。应用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的重复新知识,会更快促进我们的行为改变,会让我们感受到新的知识在我们身上积极的反馈,不断增强信心,而让我们改变的过程充满乐趣和成就感。
分享的形式有很多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讲给他人听,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拿给他人看。落实到行动中,改变以往的做事方法,应当是最好的知行合一了。多做几次,固化了我们的行为,新的理念认知就会牢牢的成为我们的意识。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就会认识的,改变说难也不难,改变也是有章可循的。简而言之,无非是把新的理念多重复几次,在目标的选择方面不要太贪心,在日常的行为中,从自身出发,遵循我们生物技能的规律, 每天用行为去固化认知。点滴积累当中,就会一次次冲破认知临界点。
对于成功的衡量,不能用自己的感觉,而是应该用他人的看见,这是最为客观的衡量标准。
当他人能够看到你时,就是你的成功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