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印在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封面上的一句话。我是因为看到了这句话才买的这本书,这是一部作者用了长达六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的小说。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读完之后历历在目的无一不是现实生活。
现在养成的习惯是每当看到一则新闻,除了关注新闻事件本身,我还习惯于看一下事件所涉及人物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我一直觉得人的过往和经历跟他自己当下的生活是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尽管可能不一定会是引致当下所发生事情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中隐秘的关联是存在的。
正如同风平浪静的海面是有着波涛汹涌的海底的,只不过有的时候过于隐晦而不被为外人所察觉,但当事者心中是最为明了的。人们惊讶于事件发生的仓促和突然,殊不知对于当事者而言它的发生已是蓄势已久,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已经不是偶然降临的。
这本书以一个十六岁的名叫莉迪亚的姑娘的死为开端的。只不过,开端只是用简单一句话交待了这个死亡事件的发生,至于死因并未详细阐述,而是笔锋一转从与莉迪亚有关的家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讲起,甚至提到了莉迪亚的外婆。
莉迪亚是家中长女,有哥哥内斯,有妹妹汉娜,父亲詹姆斯,母亲玛丽琳。这是一个混血家庭,父亲是华裔,母亲是美国人。在种族分明的时代里,这样的家庭想要融入上流社会阶层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从父亲詹姆斯的经历上就可一窥。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学业优秀,一心想留在哈佛任教,最后却被人顶替,签了一所不入流的学校当老师。
母亲玛丽琳年轻时曾经是一个有事业心有梦想的姑娘,她的梦想就是读医学院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医生。然而,却因为陆续怀孕结婚生子而最终成了一名家庭主妇,整日围着丈夫、孩子和厨房转。
对梦想的向往和琐碎的现实生活的交相激烈碰撞,时时折磨着玛丽琳不安分的心。她发誓不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一辈子安于做一个家庭主妇,在丈夫和孩子陆续离开以后,孑然一身渡过凄凉的后半生。
于是,她抗争了,她留下信离家出走,继续自己当年因怀孕而被迫终止的学业,尽管已经过去了八年的时间,但梦想的召唤让她奋不顾身。然而,事与愿违,正当她精心准备医学院的考试时,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那是第三个孩子。身体的不适和漂泊在外的孤独,让她彻底放弃了,她服从了命运的安排,放弃了梦想,回归了家庭,生下孩子。
时间如果从这里开始,所有人都各归各位,一切都按部就班,看起来是那么和谐美好。但是,人心是最不安分,只要还有一丝希望的浮现,就要不顾一切地与命运斗争。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希望就是长女莉迪亚,书中是这样描述莉迪亚的,“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眼中的一朵娇花、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母亲心中永恒的唯一”。
三个孩子中,父母是最爱她的,这种爱已经超出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这一点连家中其他两个孩子都一目了然,因为他们都不受父母重视。哥哥内斯一心喜爱和太空航天有关的人物和书籍,然而父母却丝毫不了解,最多饭桌上象征性地问一问他最近的功课,但很快话题就转移到莉迪亚的身上了。
而家中最小的孩子汉娜则因为从小不被重视,养成了时常喜欢蜷在楼梯角落或是桌子下面的一些地方,无论是父母吵架还是警察上门,她都会找类似这样的地方躲起来,安静地看着外面的一切。
最后,来说一说莉迪亚。幼年时母亲离家出走的情形始终盘亘在她的心里,尽管后来母亲回来了,她却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她害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她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会再次瓦解。她已然意识到父母对自己过于关注的爱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理想化的。她也已经开始感觉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悲哀是多么令人窒息。
母亲很明白地告诉她,一定要学好生物学和物理学专业,长大了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但其实莉迪亚对此丝毫不感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直至物理居然不及格,让母亲大失所望。
此后,莉迪亚的生活几乎完全是围绕母亲这一梦想而存在的,饭桌上、厨房里和房间里谈论的话题都是和功课有关的内容。就连生日礼物也是科学家和医学家的名家传记或者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在学校中,莉迪亚几乎没有朋友,家庭出身和背景与同学朋友之间始终存在着无法跨越的无形距离。细腻敏感的她能从别人的言谈语气中感受到自己的不受欢迎。
如果说,还能给她带来一丝慰藉和温暖的那就是哥哥内斯了,尽管对于父母从小偏爱妹妹这一事实也一度让内斯有想要逃离家庭的冲动,但对于妹妹莉迪亚,身为哥哥的他还是体谅、关爱多于嫉妒。
他能够体谅到莉迪亚无奈和受压抑的心,然而,他却无法改变这一局面,一个没有感受到父母应尽的关爱的孩子,要如何反过来为妹妹来改变父母。
内斯最终考上了哈佛,一是想像父母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二是这是远走高飞最好的理由。内斯要走了,莉迪亚伤心欲绝,她甚至为了阻止内斯离家而撕毁他的录取通知书,这一做法尽管惹怒了内斯,但最终要离家开始新生活的现实让内斯选择了原谅。
莉迪亚寻求的寄托都要消失了,哥哥要走了,杰克带来的短暂爱情原来是错觉,于是,在某个夜凉如水的夜晚,她选择了走进湖中…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难道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出口么,为什么不说出来,说出来一切问题不都解决了么。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家暴。有的女人遭受丈夫的家暴长达十余年,但身边亲人和朋友均一无所知,直至她们被打到住院,才被大家所知道。这也是说和不说的问题。
不说的原因有很多,说出来也没有用,说出来也不能改变什么,说出来会让爱你的人失望,说出来自己就是打破表面和谐完满的罪魁祸首。而每一个愿意隐忍来自身边人的期待,并也尽力维持他人的满意的人,都是心底柔软的人,他们是宁愿自己受屈却无法面对别人受伤和失望的人,一旦出现这种挫败感,自责的程度甚至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莉迪亚自始至终没有说,她无力继续下去,也无法面对父母的失望,她自己做主选择了暂停。在她死后,强势的母亲一度以为这是谋杀案,她无法相信自己眼中漂亮可爱惟命是从的宝贝女儿会选择自杀。
因为在她眼中一切看起来都无比正常,上学、放学、上课、下课、考试、假期,一切都按部就班,他们同女儿一起慢慢走向那个看起来近在咫尺的瑰丽梦想。然而一切戛然而止,令人猝不及防,她无法接受。
这本书不止是在写莉迪亚的故事,这故事说中了每一个看故事人的心事,每个人心中何尝没有一个莉迪亚,藏在心中的角落,无声地呐喊,无声地哭泣,无声地渴望被救赎。小说也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
有时候,人生太过短暂,还没来得及好好回味。无论是寄希望于别人还是被别人所期待,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让人于心不忍,让人凝重畏惧,让人充满希望,又让人难以为继。来自别人的期待从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能感受得到,像空气盘旋萦绕在你的周围,尽管你看不见它,它还是在那里。
莉迪亚走之前对妹妹汉娜说,“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年幼的汉娜点点头。
不愿意笑,就不笑。不愿意说,就不说。不愿意做,就不做。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面前,如果还能有说不的自由,是多么可贵。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