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水仙,源于红茵。因为新鲜茶叶的叶尖从侧面看特别像鸟嘴,所以很多人管它叫鸟嘴茶。民国32年(1943)《新修丰顺县志》记载:“凤凰茶亦名水仙。又称鸟喙茶。”《潮州茶叶志》上说:“过去很久时,群众称它为鸟嘴茶。解放后,一九五六年全国茶叶专家们才命名为‘凤凰水仙茶’。这是因为凤凰相传是一种祥瑞的鸟,为鸟中之王,古称瑞鸟。水仙是我国的一种名花,春寒吐蕊,芬香袭人,高洁如仙,有‘凌波仙子’之美称,把‘凤凰’和‘水仙’这两个美名融为一体,安在茶树品种,可见这个品种是多么名贵,寓意也极为精当深刻。”凤凰水仙是红茵转化而来的,然后它自身经过多年以来不断的培育产生了非常多的优良变种,形成一个资源类型复杂的多类型地方群体品种跟无性繁殖品种,即凤凰单丛系列。
黄茶,就是黄茶丕,也叫细茶,黄茶是古称。它是凤凰水仙群体种自然杂交退化形成的品种。这种茶不耐泡。
色种,主要有奇兰,佛手,黄棪,梅占。
我们平常说的单丛,最早指的是凤凰水仙品种中的优良单株茶,单采单制,单独贮藏销售。后来约定俗成的成了所有优异品种单株的总称谓.
地方古籍对凤凰茶的最早记载是明嘉靖年间的《潮州府志》,里面说饶平县每年须贡“叶茶一百五十斤,芽茶一百八斤三两。”。明万历十年(1582年),郭子章任潮州知府。郭子章,号青螺,博学好文,有政声才名,史称他“能文章,尤精吏治”,“文章、勋业亦烂然可观矣”。他在任中写了一本十二卷的《潮中杂记》。《潮中杂记》中写道“潮俗不甚贵茶,今凤山茶佳,亦云待诏山茶,可以清肺消暑,亦名黄茶。”凤山就是凤凰山,待诏山是现在的大质山。
不难看出“凤山黄茶”就是现在潮州乌龙茶的前身。这个“黄茶”的称谓,不是咱们现在意义上六大茶类里的那种轻度氧化的黄茶,应该是绿茶。所谓“黄”有两种原因,一种可能是指这种茶的颜色绿中泛黄,它是由一种自然发黄的黄芽茶树品种的芽叶制成的。比如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还有一种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做茶的工艺水平一般,使其成品茶颜色发黄,这个可以从清朝康熙年间饶平知县刘忭主修的《饶平县志》里的记述看出些端倪:“山川:待诏山,在县西南十余里,四时杂花竞秀,名为百花山,土人植茶其上,潮郡称待诏茶。凤凰山,在县治西十里,高压诸峰,山顶翠如凤冠,乘风能鸣,与郡城西湖山相应。凤髻山,在大尖峰下,五峰如云。物产:茶:粤中旧无茶,所给皆闽产。稍有贾人入南都,则携一二松萝至,然非大姓不敢购也。近于饶中百花、凤凰山多有植之。而其品也不恶,但采炒不得法, 以至苦涩,甚恨事也。”。您看,很可能是“采炒不得法”造成了“黄”,那就更回证了上面说的它是绿茶,不是六大茶类里的黄茶。因为黄茶的特点是甜淳,而非“苦涩”。
再聊个小知识点,成书于1597年的《茶疏》中,明朝大茶学家许次纾有这样的论述“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也。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虽然是许然明在批评制茶技术不好,致使绿茶“萎黄”,但在今天看来,恰恰是记录了黄茶特有的“闷黄”工艺的出现,茶叶内部的多酚类物质在湿热条件下发生了自动氧化和异构化,鬼使神差的产生了六大茶类的黄茶制法。由此也能推断出来,真正的黄茶工艺的诞生,不会早过明朝。
民国24年(1935年)《广东通志稿》记载的制茶工艺“将所采茶叶置竹扁中,在阴凉通风之处,不时搅拌,至生香为度,即用炒镬微火炒之,至枝叶柔软为度,复置竹扁中,用手做叶,做后再炒,至干脆为度,以炒而非焙……茶为凤凰区特产,以乌岽为最佳,每年产额二十余万元……。”
民国35年(1946年)《潮州志》中,才明确记载了凤凰茶焙炒两法兼用。也就是说,在1946年的时候凤凰茶的青茶工艺才正式形成。
说得太多,有点儿渴,来壶鸭屎喝!鸭屎香,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沉稳有力道。尤其淘宝店铺“耕而陶茶斋”这批乌岽山高山鸭屎香,不但耐泡,难得还有微微清凉的口感。喝过我这个茶的朋友们都有这个感觉吧?!
莎士比亚说:“人应该生活,而非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 生活是一种态度,是在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日子里,品出美的趣味,活出生命的滋味。刚刚,一百八十毫升的紫砂壶,5克鸭屎,四个人,喝了20泡,脊背冒汗,通体发热,透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屎香”!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书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简书上转发,交流茶知识。
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