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结束,学校按照惯例,在学生中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效率、师德垂范、作业批改、思想引领等情况,并列入教师个人考评。这些评议进行汇总后,又发给教师,供其对照反思。
有老师拿到结果,情绪激动,万分委屈,认为一些学生对他的评价有失公允,令人气愤和心冷。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评价,拿到问卷,觉得报复教师、给自己出口恶气的时候到了,不管这位教师平时是否敬业精业,只要曾经让自己“不爽”的,就一律打最低等级的“不满意”或者“差”。
幸好,这样的学生并不太多,这些年来,总体而言,学生的评价大致能够反映出教师工作中的一些情况。且学生评价只是教师综合考评中的一部分,比例并不大。教师们大可不必如临大敌,如坐针毡,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待之即可。
有的教师,因为个别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就否定学生评价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是未成年人,不懂得分辨好坏优劣,评价不足为信,这未免有失公允。孩子们的内心,总比我们这些成人更单纯公正些。就像一面洁净的镜子,还未蒙上更多的尘垢,能更为客观地照出物体的真实面貌。倒是我们这些成人,有时因为太过世故和自我,反而容易带着更多的成见和私心,常不能公允地看待他人。
学校每年都要在教工中开展各种民主测评,比如干部提拔测评、领导班子年度评议、班主任工作民意测评、先进荣誉推荐测评、职称评聘测评、名优教师考核测评等等。每次测评,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是对某个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全面否定,有时是对整个班子的全盘否定,有时是对被推荐为先进个人的教师或参评中高级职称者的悉数反对。
统计人员觉得不可思议:哪里会有一个部门或领导什么工作都没做好,百无一是的?哪里会有一个老师无论师德和能力、业绩什么都是差的?哪里会有所有参评的领导和老师没有一个称职的?
有一回,我们推荐一位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异常出色的教师为先进个人,这位教师每天最早进班级,最迟离开学校,对学生关心爱护,对工作一丝不苟,从不马虎,所带的班级不仅学习好,其他各方面也都非常出色,学生和家长也非常敬重和喜欢她。就是这样一个班主任,在教职工民主测评中,居然有好几张对其全部否定的差评票。工作人员看到后大吃一惊,甚至有些义愤填膺说:“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这样优秀的老师都好意思全部打差?如果这样的老师都一无是处,我们学校哪里还有更好的老师让他们满意?”
人难免有自己的好恶与喜怒,并因此影响对他人的评价,但是,评价他人,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定性,而是为了促进和帮助。即便对象存在许多不足,我们评价的目的依然是为了提醒而非为了打击。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对他人做出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坚守良知,抛开个人恩怨好恶,学会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视和评判。就事论事、不偏不倚,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避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以情害理。
我们是成人,是教师,我们需要在对待他人和世界的态度和方法上为学生做出成人和教师应有的人格垂范。我们自己断不能和个别无知幼稚的学生一样出于个人恩怨借机报复、全盘否定。
有老师认为,如何评价他人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不喜欢,就全部“差”。我喜欢,就全部“优”;对我有好处的我就全“满意”,批评过或者扣过我奖金的自然全“不称职”。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标准,它容易让我变得自私自利,狭隘偏激,从而做出对他人不公的评价。
校园里的评价,不仅涉及同事和领导,更多的还是对学生的影响。一些教师朋友不但对同事和领导评价时极其主观感性,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更是刻薄尖酸。学生两三次忘记了交作业,就被斥为“没脑子”;学生一次值日不仔细给班级扣了分,就被骂为“没责任心”;学生偶尔激动冲老师发了一次火,就被断定为“没教养”;学生说过背书结果没背,就被定为“不守信用”;因为教师节没有给老师送上祝福,就被指责为“没有良心”;学生考上好的中学大学,没有写封信或者前来看望,就被骂“不懂感恩”等等。有的老师在和家长或同事的交谈中,论及某个孩子,动辄用人品不好”“太坏”“懒惰”“自私”“笨死”“死猪不怕开水烫”“不道德”“没有办法了”等评价妄下断语。即使是在学生成长档案上的评语,也很偏激、狭隘,对一些学生的厌恶、否定之情,字里行间,显而易见。
评价他人,常常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因人而异,但也因此,往往可以此观照出一个人的高下长短。康德曾说过:“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孔子也有“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之言,这些话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