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笔记44:周书·君臣无间,周道始成
召公在洛地勘定了宗庙、宫室、朝室的位置后,周公前往组织营建洛邑,完工后派使者到镐京请成王到洛邑来,并把占卜的吉兆报告给成王。为是否居洛之事,周公和成王之间进行了一次对话,史官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这便是《尚书·周书·洛诰》的由来。
王阳明讲“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完全是一种豪迈的主人翁姿态。回到他所处的背景,在“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的时代,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实属难能可贵。以王阳明的这句话,来度量和归拢周公与成王之间的人心,不要说“皆吾之心”了,即便是真正做到心气相通、心心相印,也是十分难得。
周公与成王之间是有过芥蒂的。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为天下苍生计,周公果断代年幼的成王行政。周公作为武王的兄弟,就年龄而言正处在年富力强的阶段。成王作为武王的儿子,虽然继承了大统,却处在乳臭未干、少不更事的阶段。名义上是周公辅政,实际上年幼的成王能做得了什么主?久而久之,各种流言四起,成王也为这些流言所动,开始怀疑周公的发心,周公因此离开了决策层。幸运的是一场天灾的发生让成王有所警醒,他有幸看到了当年周公为自己的父亲武王祈福时的祷词,祷词中周公愿以己身换武王健康、天下太平的赤诚深深打动了成王,在召公的帮助下,成王请回周公继续辅政。
此后,周公的人生彻底“开挂”,他通过东征,剿灭“三监”叛乱,处死武庚,派自己的弟弟康叔接管殷商旧地,完成了对殷民的实际统治。他以成王的名义将殷商贵族中最后的贤人微子分封到宋地,对殷商遗臣完成了人地分割,使之再也没有机会组织起真正有力量的反叛。更为关键的是,他及时在中央之地洛地营建新的周人都城——洛邑,明确周人对天下的执掌权,厘定周人所处的中央之位。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周公的权威早已与“三监”叛乱之前不可同日而语。新建的洛邑被后人称为“成周”,取其“周道始成”之意。这个时候的天下,才勉强有了些周人天下的意思。
周公同成王之间的这次对话,相当有意思。史官记载“周公拜手稽首曰”“王拜手稽首曰”,君臣两人都在尽礼致敬,完全就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节奏。一方面表明周公与成王两人之间的修养都到了这一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两个人在心气儿上还有待进一步相通。周公“拜手稽首”是尽人臣之礼,成王“拜手稽首”则是在礼敬股肱之臣。正因为如此,周公一上来便直抒胸臆——“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我’代表众臣向成王您就洛邑营建一事儿述职复命,成王您谦虚表示不敢像文王当初始承天命、武王复受天命一般承命入主中央之地——洛邑,‘我’于是继太保召公之后全面勘察了的洛邑,而今您完全可以放心将之作为君临天下实施圣明之治的所在。”而后,周公向成王报告了就此事的占卜结果,并向成王呈上了占图。言外之意是说,王者入主洛邑不仅仅是民心所系,也符合天意。
真意换真心,周公的坦然让成王也开始表露心声。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肯定了周公的用心,将周公一系列的行为同他的虔敬之心联系在一起,并动情地表示希望“我二人共贞”——两人共同承受天命之好。这是何等的胸怀,后人讲“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讲“既生瑜,何生亮”,是完全体会不到一体同然之好的。纵观周初历史,若无周公,周政权便难以真正稳固下来。若无成王,周公这样的人也很难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以至于,孔子的弟子在编纂《论语》时,特别在《微子》一编中表达了关于贤人的感慨:“殷有三仁”不为所用终灭亡,周有贤人能尽其才,“周有八士”成美谈。
今人总会有一种误会,似乎贤能的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总会更大些。就周公和成王而言,人们更容易记住周公的美德和功绩。成王的价值几乎不为世人所见。殊不知,倘若没有成王,周公的美德、才能哪里能有机会充分发挥?被孔子判定为“殷有三仁”的微子、箕子、比干,三个人的德行、才干没有弱于周公的,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成王这样的王者,最后才落得个“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的凄惨下场。一句“我二人共贞”,足见成王胸襟。面对这样的王者,做臣子的怎能不肝脑涂地、鞠躬尽瘁呢?
这场对话中,周公教成王做事不厌其细,甚至将祭祀活动中的注意事项都一一讲明,将管理天下的道理反复强调。原因只有一个,成王这样的王者值得臣子一心待之。周公、成王一番惺惺相惜之后,成王表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您仍需努力,殷民的治理还要有劳周公您。至于自己,当务之急是回到周人的旧都镐京,潜心学习和实践如何治理天下,从小都城的管理入手,逐步掌握治理中央城邦的本领。
最后,成王在新邑举行了冬祭,分别祭祀了文王和武王以及周人的先祖,向先王报告了营建洛邑以及由周公继续居洛治理东方的情况,灌祭之后,成王册封了个周公的后代并昭告天下。
周公倾尽全力奉行文王和武王所赋予的大命,遵照成王的要求,摄理国政长达七年之久。
孔子曾经讲自己启发引导鄙夫的方法“叩其两端而竭焉”,试问什么是一个人的“两端”?说到底是身心两端——出于人心的考虑和出于人身的欲念。所谓“叩其两端而竭焉”,其实就是在身与心的往复间找到行得通的平衡点,实现身心如一、知行合一。一个人是如此,两个人、一个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君臣无间从哪里来?说到底就是两者最终形成的那个平衡点。
周道始成,恰是成在成王同周公的一体同然,这个一体同然说到底是因为君臣之间在你来我往的往复中找到了亲密无间的平衡点。
君臣无间如同一人,周道因此而始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