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丹硃——《画中游》补遗·(远岁拾英 3 )1977年
江南达者 童山雷
7、古诗意画二帧(1977)
自己还有一个差不多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喜好,那就是对古诗词的偏爱,连同随之而来的欲将其纳入一己画图的愿望。习画以来,此嗜好偶已有所表现。这时候则进一步开始发扬光大之。兹示两幅这类题材画作:其一为《大江东去》,所据何者,不消解释了。其二题作《石头城》,所据则为元代萨都剌“登石头城次东坡韵”中“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之语。两画皆纯系想当然:盖因不唯当时、即使至今,吾辈亦未游过那“三国周郎赤壁”与“金陵石头城”;甚而至于,那时候,可是连长江三峡也都还未曾游过。不过好在想来也恐怕没甚,——或此正如静安先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之谓也。正因其对实境一无所知,绝对源自于心的“真性情”,反得以无拘无束之体现。今,此二帧全系“凭空捏造”得来的图景,俱已呈于读者诸君面前,诸君藉是亦可知在当时达某心中,那两处,却原来就是如此这般一个模样。呵呵。
8、白云湖山(1977)
虽是心仪古代诗境,然自家心中的这画意,亦是时常产生、并一旦有了便欲借翰墨丹青表达出来。一日,心境异常澄明,静静对着寝室内小小书案上业已铺开的画纸,脑海中不觉出现了一派素云缭绕的清淡湖山,遂连忙乘兴将其挥写于画幅。当时边画边吟味,兼待纸上彩墨水痕晾干,这种种琐细过程,都是不难想见的了。总之,延续老半日之后,这儿所出示的这幅题作《白云湖山》的画儿,便呈现于自己面前。当时非常兴奋,盖因感觉好象它真要比此前所作的这类画儿都要美好且是新奇。老实说,那时候自己还完全没有去过象这样的地方,而且当时也绝对不象现在,可以通过各种接收渠道,了解这种景致究竟若何,所以纯系一己的想象而已。今者,抚腮默坐电脑屏幕跟前,目光由叆叇白云拥簇着的壁立山崖,向下越过疏密有致的青幽松林,停落于色泽莹润的草石阔滩,心下亦微微惊异:滩上那条“想当然”得来的细小溪流,其蜿蜒曲回之姿形态势,吾今纵然已细细体察过许多物情事理,而要说仅只还在这“写意”之中国画内安排它,怕也不过就是如此这般安排罢。回想当时,何以不光S某(即吾辈“《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中一再提及者)见之连连惊呼其妙,道是万没想到老兄在国画方面也还有这般造诣;且是事后不久,吾辈携此一批国画画作去参加首次恢复的国内高考,在当时的达县地区考点内,亦照样受到四川美术学院来此招生者之激赞,言说是当今国家所需要的,便正该是这等“高、精、尖”的苗子,凡此种种,也都似可从中觅得解答……当然,呵呵,后来世事的发展,那是绝对出乎人之所料,这点咱也大可不必还再多说什么了。而眼下,此时此刻,这儿也肯定没有半点认为这画就真已好得不得了的意思,不过只是客观地、甚或可以说是“历史地”在叙说彼时的实情而已。对此,想必读者诸君皆能理解。另有一点,好象也颇能说明当时自己的情怀——看这画中落款字样“游仙”侧旁,有一红色闲章(用红色写仿的),其文曰:予代山川言。此文意不单彼时,即使今朝,也都可算是照样还在提示与激励着自己……
9、黄水如丝(1977)
身为华夏文人,这对黄河自是有着一份特殊情感。想当时,尽管个人并无唱歌天分,但也时常喜将那《黄河颂》歌曲,信意而为地高唱上它一两番。有时也想将其纳入画幅。这儿出示的这幅题作《黄水如丝》之画,即便如此得之。当然,只因自己不单当时完全没见过黄河,就是今朝,实际上也仅是在那川、甘、青、陇一带见过尚未变黄的黄河,所以,这画确实也都只能还是凭空得来了,不过略会古人之意,想那“黄水如丝天上来”而已。事实上,就是这“会意”,照现在看来,似乎也都“会”得不甚到位:个性化的神韵差了些、只依彼时之理解,比较注重了画面的“好看”……此处亦不必对这样一幅全然谈不上成熟的画儿作更多的剖析了,仍是那话,唯以其“历史发展”之眼光,来客观地看待它罢。倘是读者诸君有兴趣,还可将此与吾“画中游正记”之第七百六十三篇《九曲黄河十八弯》两相参看。
(总 239 篇之第 7、8、9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